第122章 长江防线
徐州城东面水关新修的码头上,一队队民夫踩着咿呀作响的踏板,接连上船,在吆喝声中将从江南,甚至是福建等地转运而来的各类物资卸下。
经过此前的坚壁清野,还有大半年的混战,徐州城周边的土地早已经一片荒芜,甚至整个淮北平原的夏粮,都几乎颗粒无收。
但此时的徐州城内,却汇聚了近十万军民,每日人吃马嚼,消耗巨大。
不仅如此,朱慈烺还在不断从北面兖州府迁移人口南下,准备将这些百姓安置到此前被清军掳掠一空的淮北各城中。
而运河枢纽徐州,无疑是这些南下百姓的中转站,户部和兵部此时都在协调,为迅速安置南下的几十万百姓筹集物资。
旷日持久的战争征调了无数民夫,使得江南各州府如今人力紧缺,工坊的生产和粮食的转运,都受到了影响。
在抢种的秋粮收获之前,朱慈烺只能从福建,广东,甚至是通过福建的郑家船队,从南洋获取必需的物资。
江北的战局明朗之后,郑芝龙对于南京朝廷的态度,便立刻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不仅竭尽全力往北面运送粮草,还动员福建乡绅,捐献了十几万两白银的军饷。
但这十几万两白银,对于当前百废待兴的江北来说,也只能缓一时的燃眉之急,几十万百姓终究要自力更生,在这片打成白地的平原上重新开垦。
在南京朝廷实力足够强大之前,整个江淮地区都将是半军事化管理的状态,朱慈烺在部署屯田的同时,还打算恢复马政,将淮北的部分地区重新变成养马场。
天灾人祸连年侵袭,淮北各地人口锐减,就算是兖州,豫东等地几十万百姓南下,也能轻松安置。
但这里到底是战场前线,全面恢复精耕细作的农垦,倒不如在满足军民的基本供应之后,恢复马政。
如此一来,淮北人力匮乏和军队战马的问题,也就两难自解了。
不过,在屯田取得成效之前,这几十上百万军民的粮草供应,在往后一段时间,都得依赖长江和运河航道,从江南,江西各地调拨供给。
而此时,最新运抵的一批稻米,不仅要配给徐州各城的驻军,还关乎着各城中十几万百姓未来一个月的口粮。
徐州城内外,无数的民夫和工匠正在忙碌,朱慈烺打算进一步加固这个屏护江淮的堡垒,在此不断消耗南下清军的力量。
多铎虽然已经暂时领兵北撤,但清廷再次对江淮用兵,南征应天,只是时间问题。徐州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将是明军在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