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对军队的控制。
而朱慈烺将阻击合围的任务交给林昌福,便是因为看到了他的进步,同时也是因为御营在过去两年时间里,同样训练了骑阵。
林昌福领兵进入预设战场之后,立即指挥手下的一千五百多名骑兵以局为基本单位,御营居前,天骑军居后,在宝塔山南面的平野上列阵,很快便排成了一前一后,各三行排列的两个密集方阵。
御营和天骑军一样,骑兵身上装备着两重甲胄,而骑阵的第一个方阵,是整场战斗的核心力量,林昌福自然将最精锐的御营骑兵,安排在了前方。
御营方阵的第一排将士,手中握着的是苏钢打造的一丈四尺长枪,枪头锋利无比,穿透力极强。第二排的骑兵则是手持镗钯,这种能够击刺,挡隔的多刃大兵器,借助战马的冲击力,威力无穷,而方阵的第三排骑兵,装备的则是厚背刀和狼牙棒,专门用来对付身披重甲的八旗马甲。
御营和天骑军的装备和训练,自然参考《纪效兵书》的,但朱慈烺同样参考了骑阵的特点,同时根据平野上的骑兵对决情况,进行改良。
其实,在明末的辽镇,甚至李自成演变自陕西明军的所谓“三堵墙”战法,都已经有了一点骑兵墙式冲锋的影子,甚至步骑,步炮,骑炮结合的战法,也开始有了萌芽。
古人不傻,看着新的武器,不同的兵种,在战斗中自然会想到强强结合,或者是取长补短,但有想法和有成果,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大明朝廷愈演愈烈的财政危机,以及早已经病入膏肓的军队体系,都使得这些已经有了萌芽的战法,并没能进一步发展。
毕竟,天才人物戚继光对于大明军事变革带来创造性的影响,已经足够传奇,大明也没有第二个张居正来支持这样的变革了!
回到眼前,除了两个骑兵方阵之外,林昌福在最后还部署了一条散兵线,他安排了两个旗队的战兵作为第三阵,他们同样是骑阵作战中不容忽视的力量。
很快,北面的清军大营和宝塔山之间,冒出了密密麻麻的骑兵。叶臣不愧是八旗老将,居然能在那么短时间内,将上千八旗马甲带了出来。
这些八旗马甲在军官的旗帜引导下,很快出现了了平野上,他们看到拦在前方的明军骑兵,慢慢停了下来,那些军官们纷纷来到阵前,叶臣也同样来到了骑兵群的最前线。
在后方大营岌岌可危,明军追兵随时可能追来的情况下,他并没有派出骑兵试探面前这支明军的虚实,已经没有时间了。
看着拦在面前的明军,叶臣心中只觉得异常憋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