凑不出那么多兵马来。
不过,陕甘这些起义的绿营军,战力并不算强,岳乐领兵在陕南镇守了小半年,平定大小叛乱近十场,麾下八旗军损失并不算大,甚至可以说十分轻微。
所以,清军当前虽然对于南面的殿前军都十分恐惧,特别是传闻中的殿前军骑阵,但他们对于这些造反的绿营军,根本不屑一顾。
要知道,军队的士气和信念从来都是靠胜利来维系的,正是因为当年明军的屡战屡败,才有了明军的畏“满”如虎。而现在,清军在南面连连战败,军中自然也有了畏“明”如虎的风气。
不仅如此,由于清军在南面的战败,无论是真八旗,还是那些抬旗的汉八旗,包衣兵,以及从北方各省征调的绿营兵,缴获和劫掠都不复存在,南征的意愿,甚至就是战斗意志,都随之愈发薄弱。
这也使得多尔衮现在已经不敢再提南征,别说是豪格,济尔哈朗等人了,就是他手下的那些心腹,也没人愿意再冒险。
满清的王公大臣们,原本就因为满洲人丁稀少,以小族御大族而如履薄冰。如今,随着八旗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两次南征旗丁大减,北地各省的绿营军忠诚,也已经开始动摇。
于是乎,在多尔衮没有强制剃发的情况下,陕西还是比原本历史上更早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清起义。
而丁国栋大军在攻取狄道府城之后,又立即分兵四出,很快就把除了渭源县以外的整个狄道府都收复了,陕西局势一时震动,各地清军人人自危。
这个时候,清廷已经几乎丢掉了此前鲸吞的整个湖北,大半个四川,河南,陕西,山东等地的义军不断涌现,清廷的有效控制区域越来越小,统治可谓是“岌岌可危”。
而多尔衮,多铎,阿济格,豪格,济尔哈朗这五个王爷和一众满清的勋贵大臣们,虽然明争暗斗不断,但面对如此局势,也一个个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多尔衮此前假意和谈,但直接有人提议假戏真做,效仿宋金,谋取停战。
不过,陕甘丁国栋起义的消息刚刚传到了南京的时候,朱慈烺也十分意外,他现在虽然整编了数万新军,但大军实力还没有得到真正恢复,大规模出兵北伐尚不可能,丁国栋这个时候就算取得了重大进展,他也无法策应。
锦衣卫的情报系统虽然早就渗透进到了陕西,但主要集中在汉中和西安,短短两年时间,周世显虽然想要在丁国栋军中安插眼线,但并没有成功。
朱慈烺知道岳乐在陕西镇守,吴三桂,孟乔芳等人同样不是省油的灯,丁国栋可能撑不了多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