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朱慈烺亲自下的旨意,要调各军千总级的军官,到岳州府城中,讲武堂下新开设的“大明军官学堂”中学习,同时协助五军都督府改进《军官手册》和《新兵训练手册》。
赵正东是纤夫头领出身,口舌伶俐,战斗经验也十分丰富,在两本手册的核定过程中,和其他军官进行了激烈的辩论,由于表现出色,被破格提拔,成为了审核的军官团,参与了一系列更加复杂的工作。
现如今,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军官学堂”已经完成了第一轮改革,古德富便是从中获益,成为了把总预备军官。赵正东也算参与了《军官手册》的编纂,给他的帮助自然是不可估量的。
不过,随着北伐开始,大部分战斗经验丰富的教官都回到了各自的营伍,军官学堂此时只能维持着最基本的运行,在朱慈烺的命令下,正在查漏补缺,总结工作经验。
大明若是想要完成军队的近代化,就必须要勇于尝试,而且必须要在实战的基础上去尝试,并做好改革短期内看不到效果的心理准备,才有可能最终取得成功。
而标准化的训练方法,军官的专业化,还要武器装备的制式化,是批量生产整齐划一,强悍战斗力军队的最基本要求。
在“大明军官学堂”的这段时间,赵正东也逐渐掌握了处理公文的要诀,处理官场上的人际关系,更是如鱼得水,现在深受上官的赏识,只等这次大战之后,便能得到进一步的提拔。
随着“湖广战役”,“武昌大战”受伤和阵亡的士兵,陆陆续续得到了妥善的安排,在朱慈烺的亲自监督下,退伍和抚恤都办理得有声有色,军中的将士们心中全都对军营,对大明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毕竟,当兵的好处是实实在在,肉眼可见的,不仅平时军饷高,地位高,受伤退伍了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工坊,商社,村堡农兵教官的工作,若是立了军功,分到了几十亩地,还能请佃户来种。
而那些家中的独子,或者家中小孩多的,即便是在战场上阵亡了,朝廷也会帮忙养孩子,可以说是负责到底,这在以前他们想都不敢想。
在这样丰厚的待遇之下,军队此时不仅仅成了云贵山区,湖广山区,浙江福建山区,各地衣不裹腹的百姓最向往的职业,甚至在江西和南直隶,大家也都是抢着当兵,唯恐自己落后了。
要知道,这不仅仅是待遇好,收入高的问题,朱慈烺一直重视的军队精神建设,在其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经过一系列的配套政策,明军当前的军纪可谓优良,当兵不再是没出息,没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