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士兵,开战之后则是武器弹药,粮草马料。
在这个时代,水运是长途运输中,最便利,最经济的运输方式,特别还是这种大江大河,只要顺风,日夜行船,速度也不慢。
与此同时,张名振和黄蜚所领的水师舰队,也开始纵横辽海,千舟竞发;陈福和高一功在往汉中,保宁等地调兵遣将,李定国的先遣部队进入了成都府,刘文秀则是顺庆虚张声势,大张旗鼓。
不仅如此,李过也领着忠贞营主力包围了襄阳城,城内的清军慌了神,数次突袭,都被击退。王光恩三兄弟则是在郧阳周边,继续袭扰,分散清军注意力。
清军面对这样的战局,完全是处处被动,局势到了今日,表面上看双方各占据着半壁江山,但清廷无论是人心士气,还是动员能力,粮草军需储备,都已经处于下风了。
这表现在战场上是极其明显的,两年前是明军的兵力处处捉襟见肘,若不是清廷八旗主力有限,不适应南方气候,恐怕朱慈烺没那么容易取胜。
而现在,无论是在哪一条战线上,清军都是处处防守,为了防止明军从海路,东路同时北上,两面夹击,多尔衮还不得不把相当一部分八旗军留在山东,天津一线。
但对于朱慈烺来说,这些分散清军兵马,削弱后者骑兵军团实力的做法,其实根本没有影响到他集中主力大军。
而且,朱慈烺完全可以预见到,只要这一次清军再次兵败,无论是否损失惨重,都已经没有了扭转战局的机会,他现在只是缺少战马和时间,以至于骑兵,战兵都没有扩充到北伐的最佳状态。
但他的兵源几乎无穷无尽,满清却是只要损失了最核心的八旗甲兵,短时间内难以补充,而其前面两次南征失败,军力疲弱的的政治影响,这个时候已经慢慢显现出来。
随着各旗人马损失严重,军需紧缺,资源不足,而满洲贵族仍旧不改骄奢的生活,甚至又开始大肆盘剥旗丁了,满清下层的生活日渐困难,士气更是低落。
吴三桂,尚可喜,孔有德等藩王,甚至是各地的绿营军,缙绅大族,都开始了和大明眉来眼去,暗通曲款,若不是北直隶的许多老包衣,已经因为抬旗,也拥有了新的包衣,和满清的核心利益死死绑在了一起,恐怕就是他们,也要出工不出力了。
而关外的局势更甚,两次南征的失利,特别是武昌城迅速被明军攻破的败绩,彻底打破了清军多年来建立起来的军威。
八旗军损失惨重的消息在这一年多时间里,在锦衣卫的推波助澜下,已经随着商队,人员流动,传遍了整个蒙古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