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转战局。
尤其是朱慈烺麾下的这支部队,个个身经百战,既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又有成熟的指挥官。
面对这样的敌人,清军的处境愈发艰难。
阿济格与金砺都深知,战局已到了关键时刻。
如果不能迅速瓦解明军的攻势,他们将陷入被动。
一旦明军的援兵赶到,局势将更加不利。
他们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突破,否则,等待他们的将是更为艰难的战斗和可能的失败。
两人对视了一眼,眼中既有忧虑,也有坚定。
他们知道,胜败只在须臾之间,任何一个决策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全盘皆输。
从当前的交战情况可以明显看出,陈福所率领的明军与八旗大军之间的战斗力在短时间内难以拉开明显的差距。
这种局势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与两军的训练方式、强度、武器装备,甚至战法等多方面息息相关。
换句话说,这两支军队无论是在训练的专业化程度上,还是在装备配备上,几乎旗鼓相当。
它们不仅都是这个时代的强军,而且已经具备了高度职业化的军队特征。
双方的战斗力基本处于同一水准,因此在正面交锋时,很难通过单纯的阵型对抗迅速取得压倒性优势。
然而,若要真正拉开与敌军的差距,绝不仅仅依赖于单一的武器或军阵对抗。
毕竟,战场上除了兵力和战术的较量,还有天时、地利、人和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朱慈烺的殿前军在过去的三年里,已经通过一系列的军事改革,逐步走向了标准化、专业化的方向。
这些改革不仅仅体现在军官体系和训练方法的调整上,更深入到了物资供应和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
尽管如此,由于改革时间尚短,新军暂时还无法完全发挥其潜在的实力。
然而,这支军队背后的发展潜力不容小觑。
殿前军已初步具备了快速实现批量化生产的能力,俨然成为一部高效运转的战争机器。
而支撑这支军队的,不仅仅是兵工厂和训练营地,还有与之配套的民政、商业和官僚体系。
这套完整的后勤支撑体系,才是殿前军最具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相比之下,清军虽然也拥有优秀的工匠来提供武器装备,但在维持士兵高强度训练所需的物资供应上,却显得捉襟见肘。
清廷治下的地区在资源和后勤供应上存在一定的短板,无法像明军那样为前线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
这使得清军虽然战力强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