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夺。
常登贵的眼中,更多是放到了塞外的蒙古鞑子身上,他们的胜利若是不能提防后者,不过是暂时的风光。
不过,蒙古鞑子现在接受了部分八旗,绿营军溃兵,实力虽得到了加强,但他们的内部一直都有裂痕。
但那些部落对关内的虎视眈眈,终将成为未来的威胁。
而此刻的常登贵,只需静静地等待,观察着局势的发展,他相信,陛下的策略将会在适当的时候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这时的太原城,依旧笼罩在战火的余烬之中。
城墙之上,战旗迎风飘扬,城下的百姓在废墟中苟延残喘。
而胜利的背后,暗流涌动,各方势力蠢蠢欲动。
太原的局势不过是这场乱世纷争中的一环,常登贵冷眼旁观,等待着局势最终的演变。
.
与此同时,北京城内,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沉重的气息,街道上早已不见了往日的繁华与喧嚣。
满清的近万大军与十几万族人开始了艰难的撤离,他们放弃了那些老弱病残者,带着这段时间劫掠而来的二十几万汉人奴隶,匆忙启程,准备返回辽东。
在此之前,他们抓捕了数十万汉人包衣,将这些人作为奴隶使用。
然而,随着北直隶义军的不断反抗以及部分包衣的内应,许多奴隶成功逃脱了清军的魔爪。
多尔衮原本期望中的“三光政策”在这片土地上并未取得预期的成果。
起初,清军突袭了北京城周边的两府,趁着百姓们猝不及防,劫掠了大批物资和百姓。
然而,随着各地义军的奋力抵抗,特别是在反正绿营的坚定守护下,局势逐渐发生了变化。
清军的优势逐渐丧失,尤其是伤亡人数的不断增加,让这个本就兵力紧缺的军队心生惧意,再也没有了之前那种气势汹汹的进攻意图。
满清军队只得屈服于现实,开始转向劫掠那些来不及逃跑的乡村百姓,但他们所获已然甚微,远不及预期。
此时此刻,皇极殿内的气氛凝重。
满清摄政王多尔衮站在殿内,面色阴沉,双眼布满血丝,眼神中充满了愤怒与困惑。
多尔衮曾经一度在想,等自己有了儿子,是否应该称帝,但如今,这个念头早已被一次次的失败所摧毁。
面对接二连三的打击,他几乎失去了统治的威望与信心,若不是因为宗室中的几位核心人物——阿济格和多铎先后去世,他早就陷入了更加深重的危机。
即便如此,他也明白,清军的形势已是岌岌可危,辽东能否顺利退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