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分来分配土地。
虽然这些话听上去不错,但以王大福的性格,若不是这样的具体承诺,他恐怕会忍不住抱怨个没完。
然而,这次他选择了沉默。毕竟,作为一个熟悉本地情况的农夫,他心里清楚登州府的无主荒地质量有多好。
那些地原本都是熟地,水利设施也完善,只需要稍作疏通即可灌溉。
每年可以种两季作物,一季麦一季豆,产量极高,每亩地能收一石多粮。
如果按照军中传言的标准,每人能够分得五十亩,再加上政府提供的耕牛和种子,即便需要上交四五成的公粮,年收入也足以过上好日子,这一念头让王大福内心忍不住一阵激动。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诱惑,朱慈烺才能在短时间内从山东召集到十几万民夫,而且这些人干劲十足,乐于效劳。
对于那个时代的普通百姓而言,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意味着一种安全和未来。
山东和河南因多年的战乱,留下了大片荒地。相比之下,辽东的土地还未分配,那是朱慈烺为南方那些人口稠密地区的人预留的机会。
就在王大福沉思的时候,他的弟弟王天福兴奋地拉了拉他的袖子,指着不远处一个走回来的汉子,喊道:
忽然,一个军官爬上了土台,高声命令道:
“三日后部队开拔,前往辽东!所有人必须在接下来的两天内完成手头上的工作,整理好自己的行装。
伍长、什长、队长都要确保每个人到位,若有人逃跑,全队三十人都会连坐受罚!”
这番话让王大福不由得心头一紧。他知道,随着这道命令的下达,意味着离开这片他熟悉的土地、前往战场的日子已近在眼前。
尽管心中忐忑,但想到未来可能获得的土地,他还是选择了留下。
王天福正拉着新发的衣,眼中满是兴奋,他还年轻,对战争的恐惧远不如哥哥来得深切,更多的是对新生活的憧憬。
他们俩并肩站在队伍里,看着前方缓缓移动的人群,心情复杂。
此刻,天边的云层开始翻滚,寒风夹杂着些许冰冷的雨丝,打在众人的脸上。
大营的氛围变得愈加紧张,每个人都忙着打理行囊,准备着即将到来的出征。军
营中,火把点亮了一片片夜色,士兵们三五成群地围在火堆旁,有的低声讨论着作战的传言,有的则在细心检查自己的武器。
王天福笑着跑到一堆火旁,将刚领到的衣放在火边烤了烤,试图驱走其中残留的寒气。
营地里的气氛并非一片紧张,许多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