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压制了下来。
骑兵保持严阵以待,做好随时应对更大规模战斗的准备。
与此同时,在清军的阵营内,战局的变化让多尔衮感到越来越棘手。
就在前方的战象发动突袭之际,清军的阵型已经彻底乱了,再加上敌军情报的混乱,多尔衮心中有些焦虑。
虽然他清楚明军在战场上的猛烈反击,但他也知道,继续这样下去,不仅会损失大量兵员,还可能会落入明军的包围圈。
他迅速判断,当前的战况已无再继续推进的必要,特别是在这种地形不利的情况下,清军的兵力无法充分展开,任何冒进都会让己方处于更加被动的境地。
于是,经过简短的思考后,多尔衮下令收缩军队,迅速重整阵型,为接下来的撤退做准备。
撤退并非失败,而是在现阶段最理智的选择,毕竟,保存实力,方能为日后的反击铺路。
午时已近,此时,清河北部的战场一片血腥,尸横遍野,战斗的惨烈程度令人心惊。
东面防线,由于陈福和马宝的坚守,清军根本未能取得突破。
而由于张煌言及时带领亲卫骑兵增援,东面的防线成功修复,缺口被补上,使得清军再难取得任何进展。
两军短时间内形成了对峙,战局陷入了僵局。
随着时间的推移,明军的反击逐渐显现出优势。
朱慈烺早已预料到,随着五千明军骑兵成功渡过清河并加入东岸的战斗,清军的压力将会倍增。
果不其然,随着东岸的增援部队加入战场,清军的士气开始动摇。
虽然多尔衮依然有着强大的兵力,但他已经不愿再继续消耗下去了,清军开始逐渐撤退,分兵防守,收缩阵地。
面对这样的局势,朱慈烺迅速按照原定计划指挥战兵和火器营渡河,确保了东岸的防线稳固。
待防线彻底构建完毕后,他才命令民夫开始渡河,安营扎寨,开始建立稳固的后方防线。
不过,原本打算趁着清军撤退的机会,迅速派兵占领东岸几个关键的荒村,以作为大会战的战略支点的计划,却因当前形势的复杂性而不得不暂时搁置。
战场上,任何计划都无法绝对按照预期执行,即便是最精确的安排,也会因复杂的局势和不可预见的变化而发生调整。
朱慈烺心中早已做好了准备,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他依然保持冷静。
他明白,战场上的每一次决策都充满变数,能完全按照预定计划执行的情况,往往寥寥无几。
在这种环境下,灵活应对和精准判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