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力,利用精准的箭矢齐射,迅速打断了洪旭部队原本气吞万里的进攻势头。
洪旭的伏兵尚未完全成型,缺乏铁甲护卫的民兵在箭雨的洗礼下纷纷倒下,惨叫声震耳欲聋。这些地方的民兵,刚开始时还抱有一线希望,显得有些士气。
但一旦遭遇反击,几乎没有任何抵抗能力。当死伤数十人后,他们的阵脚开始松动,士气暴跌。如果不是洪旭亲自压阵,带着他的精锐“老本兵”紧随其后,这群缺乏作战经验的民兵恐怕早已溃败。
这一战再次证明了一个铁的事实——这种临时拉来的、缺乏训练的部队,根本无法在真正的战场上发挥作用,尤其是在敌军精锐的压制下,他们的虚弱和不堪一击暴露无遗。尽管这些民兵充当了洪旭军的“肉盾”,减轻了精锐士兵的损失,但他们根本无法支撑起整个战局的稳定。
洪旭深知,他的“老本兵”,虽说身经百战,装备精良,但并非万能。在面对郑鸿逵那支强大并且训练有素的部队时,老兵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在和郑军对抗的过程中,洪军的阻击兵马渐渐感到疲惫,随着伤亡的增加和兵力的劣势,他们的战斗力逐步下降,局势开始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
最终,尽管双方进行激烈的对抗,洪军的阻击兵马依然无法有效阻挡郑鸿逵的主力,他们只能边战边退,试图保住自己的队形。
此时,洪旭并未急于下定论,他深知,若能够继续打压郑鸿逵的主力,逼迫其退至更为不利的地形,那么自己便能在后续战斗中占据更大优势。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他决定继续观察和等待,试图从这场战斗中找出突破口。
经过了近两刻钟的激烈交战,郑鸿逵的部队终于开始显现出疲态,开始向东面宽阔的河谷平地上撤退。洪旭眼见局势有了转机,心中暗暗庆幸自己的伏击计划似乎要得手。
然而,郑鸿逵的反应也非他所预料的那般迟钝。洪旭带着自己的一支伏击兵马,原本准备在敌人退至不利地形时发起攻击,然而他很快发现,郑鸿逵的主力似乎并不急于撤离,而是刻意在后方调整阵型,似乎在等待某个时机。
洪旭终于意识到,自己或许过早地做出了判断,过于急于出击,导致战局尚未完全明了便轻举妄动。
因此,洪旭决定再次等待,观察郑鸿逵接下来的动作,他命令自己的部队稍作整理,保持警惕,并放缓推进的速度。
正当此时,郑鸿逵的主力已经成功从狭窄的河谷区域撤退,进入了东面更为开阔的平地洪旭目光一凝,如果再继续拖延,自己的伏兵就可能错失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