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完后,她放下笔,活动了一下僵直的肩,看着桌上右侧两摞的奏折,叹了一口气。
皇帝这种终身事业,谁当谁知道。
她也不能事事亲力亲为。
景元帝虽然设置有内阁,不过没有多少实权,他在世时,算是将权利包揽于一身,景元帝安排内阁,不过是作为顾问机构,负责向皇帝提供咨询的,人员大都是七品的翰林官。
压根还没有发展成后世可左右朝政的内阁。
不过俗话说,宰相门前七品官,别看这些人只是一个小小的翰林顾问,经常在皇帝面前晃悠,得到的机会还有资源,肯定比其他人要多,更不用说皇帝身边工作,要不然为什么许多人都愿意当京官,不就是距离皇权近吗?
时间长了,只要内阁存在下去,发展成后世的样子,可以说是必然。
不过她就一双手,一个人,不能所有事亲力亲为。
霍瑾瑜叹气,看来内阁还是要做事,她只能管好自己这一代,继任者是什么态度,她管不着。
霍瑾瑜起身,缓步在殿内转悠了两圈,放松脑子。
走了两圈后,霍瑾瑜使劲伸了伸懒腰,吩咐道:“洪公公,让内阁学士都写一份钱税改革的意见。”
洪公公:“是。”
刚刚想起内阁,就不得不说那位鼎鼎大名的张居正张首辅了,对方推行的“一鞭法”即使不懂历史的人,也都有耳闻,现在先看看内阁学士们的意见。
不缴税不知道,过往她只知道古代百姓的赋税多,但是不知道古代缴税麻烦。
不似后世缴税都是用钱,现在的老百姓胡椒、棉花、粮食、铜板,大多都是实物和铜板,就连发给官员的薪资和俸禄也是五花八门,胡椒、香油、禄米……杂七杂八的很多东西,就是钱少。
虽然景朝的官员薪水待遇有点……太少,不过福利待遇不少,不然就没人愿意当官了,其一,官员和家属可以免赋税、免除兵役,许多人因此钻空子、卖名额。
其二,官员如果触犯了法律,三品以上的大员,如果没有皇帝的命令,可以免于追查,五品以上的官员和京官,没有皇令,可以不用接受审讯。
这样的结果就是极其不利于商业的发展,当然对于许多古代帝王来说,“重农抑商”乃是国策,有利于国家稳定,不过霍瑾瑜不想看到这样
钱只有花出去,流动起来,才能产生意义。
不过现下重要的是西北的战事,收拾好了鞑靼,就是她大展宏图的时候。
……
午膳时分,霍瑾瑜正要用膳,崔慧妃的女官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