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专捅心窝子!史官吵架局
海瑞起复之事。
就像一记响雷在大明官场与民间炸响。
人未至,已使得一些心中有亏的官员战战兢兢,开始自查自省,填补缺漏。
民间百姓都甚是兴奋。
期待着海阎王如野火燎原般,摧毁那些吸食民脂民膏的特权官商。
已在内阁正常处理公事的张四维,看似未将此事放在心里,其实私下已做了诸多部署。
他很清楚,一旦海瑞捅开一个口子。
朝中想将他从此位置推下去的官员大有人在,甚至有官员没准儿已开始搜集证据。
……
七月初一,天气燥热。
京师诸多衙门,虽置有冰鉴,但仍有官员觉得酷热难耐,不时还要拿着自带的蒲扇扇上一扇。
而此刻。
整个京师,除了禁中,最凉快的地方就是翰林院西南角的修史馆。
几乎每个房间都至少放置着两个巨大冰鉴。
茶水、点心、酒饭、笔墨、纸扎、水果、大小象牙书圈等日常供给,不但及时,而且皆为上品。
这就是纂修官的独有待遇!
重修《大明会典》对纂修官们而言,不仅是一种荣耀,还是一种擢升的捷径。
在参与过程中,经常受赏乃是常例。
更重要的是,《大明会典》作为一部典制体史书,涵盖天下礼制国策。
在纂修中,纂修官们将日渐通晓天下治理之法。
对土地、户口、田赋、马政、度支、刑名、盐课等内容政策的了解都会远高于一般官员。
毫不谦虚地讲——
若修上三年《大明会典》,去六部任意一部担任个郎中、主事或去某个地方做个知府、同知,都不费劲。
通晓国策并能严格执行,是当下张居正考核一名官员能否被重用的主要衡量标准。
掌控了国策。
便触摸到了朝廷运转的脉搏,便有机会主宰整个大明的国运。
这也是翰林官最易特例擢升,最易成为六部堂官甚至入阁的主要原因。
当然,纂修《大明会典》,也非常辛苦。
纂修官们不仅需要在体力上熬得住,还需要不停论与辩。
有些典章法度自相矛盾,需要纂修官们援引多条史料,参互考订,以保中正。
修史馆内,经常出现激烈的辩论之声,有时能辩到深夜。
若难以和解,便需副总裁集聚纂修官,共商共议,最后再交由内阁三位总裁官核实删润。
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