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他拥护汪檀啸的意见,磐石军参加会操的可不是什么精锐,而是实实在在的成建制参加会操,但各方参加会操的普遍是精锐和临时组建连队,甚至是专为会操精挑细选后训练几年的连队。
话题忽然转到秋季大会操并且引发争论,王仁智道:“都打住,啥叫这两诸事不顺?有哪些不顺,秋季大会操和你们在座的无干,邢凯那边难道有人吗?”
樊田高等人听后不免暗叹又让邢凯捡个便宜,老大反应快,这么安排确实是一举两得,樊田高代表大伙把采取的战术分歧讲解给王仁智。之前有六七种意见,经过辩论后现在还有三种意见,樊田高、蒋希如、严在明认为大军分为两个重兵集团,采取钳形攻势一举击垮敌方主力。然后在几个战略要地驻扎重兵设为大本营,每个大本营分多个股部队搜索残余,令敌方没有立足之地,只能设法突围逃之夭夭,陈苏丹也倾向于这个战法。
陶欣然屠晓宇和张唯清认为应当针对敌方特点,进入草原后分兵多路,拉网般寻找敌军作战,凭借武器装备以及兵力优势,逐个歼灭敌方势力,绝不能满足打残而是务必全歼。汪檀啸认为大军进入草原后,应该直奔西部占据要地,堵截敌方逃往无人区道路,然后一部分驻守,另外兵分两路杀个回马枪,摆出一副长期在草原驻扎的架势,逼迫敌军为了护卫巢穴不得不战。
樊田高等的战术走的是联盟军的老路,敌方抵敌不过势必和原来那样,不是逃往深山无人区暂避锋芒,就是化整为零设法暂时逃离草原,求的是击溃敌军。张唯清等的战法没考虑到四方联军没有这个能力,偌大的草原很难奏效,并且还可能给敌方可乘之机,有被敌方集中兵力打掉一路甚至多路的可能。
汪檀啸的战法确实可抑制敌方机动性强的特点,但耗时太长,军费压力很大,并且后勤补给路线较长且固定线路,易被敌方半途袭击后勤补给,护卫后勤补给安全负担很重。三方各有利弊,谁也无法服另外两方,两来争论不休,难以达成共识,陈苏丹明知道王仁智在场作用不大,但情绪急躁之下还是把他找过来。
从上午辩论到下午,樊田高等无法证明四方联军比联盟军更强,很可能步联盟军后尘,最好的结果就是驱离成氏势力,达不到根除的目的,始终在草原上留有隐患。张唯清等战法需速战速决,否则时间一长人困马乏,敌方趁虚而入很有可能遭受重大损失,可敌方长期盘踞草原熟悉地形,绝对会避敌锋芒等候战机。汪檀啸的战法可根除这棵毒瘤,但耗时过久,联军军费开支压力大,维持后勤补给需要组织战力,很可能最终被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