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与进气道的匹配,对于当前紧迫的八三工程来,既耗时又缺乏必要的实验条件。
比如导弹发射时产生的尾烟就无法模拟。
“哦,这样啊。没关系,我们可以一步步来。”
阎伟忠重新拿起水杯,轻抿了一口。
“我把国军标中关于温度和压力畸变的工程计算方法补充完整了。”
“咳——咳咳——”
许宁这次的工作成果非同可,其影响远超过让阎伟忠呛到那么简单。
研发单一试验是一回事,但制定一套适用于整个行业的通用规范则是另一层次上的挑战。
“补充?”
缓过气来的阎伟忠放下杯子,翻开了面前那份《航空发动机进气畸变试验与评定方法》手册,急切地想要了解到底增加了多少内容。
“降稳因子分类。”
“气动稳定性评估标准。”
“数值计算方法在气动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实验因素对畸变特性的影响分析。”
“综合气动稳定性评估于工程研发阶段。”
……
“嘶——”尽管短时间内不可能看完上百页的内容,但仅凭目录已足够震撼阎伟忠。
这份文件不仅结构清晰,而且针对原本基于国外标准ARp1420及AIR1419进行调整。
这些标准由于与华夏航空工业体系不完全兼容,导致实际使用中存在诸多问题,就像是翻译不当且内容缺失的数学书一样令人头疼。
而许宁所提出的方案不仅填补了空白,还改进了许多原标准中的不足之处。
“许啊。”
阎伟忠终于平静下来,缓缓道:“你这作品的价值超出我个人能力范围内的评价,必须上报给上级部门审核才校”
阎伟忠深知,这份方案中包含的许多细节超越了航空发动机研发的范畴,单凭他一人之力难以完成。
更重要的是,这涉及到了国军标——即使还不完整,它也是正式的国家标准,将直接影响到未来所有相关工程实践。
这意味着,今后任何新型航空发动机或燃气轮机在进行进气畸变测试时,都必须遵循这套规则,甚至影响到后续的认证工作。
制定这样的标准背后,往往伴随着复杂利益关系和激烈的竞争。
即便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华夏航空工业界,虽然不会出现极赌商业斗争,但这件事的重要性也超出了型号总师阎伟忠个人所能承担的范围。
因此,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管理层面,都需要一个专家团队的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