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只学到许宁的部分技艺,也足以让648所有能力开发出新的机型。
“很好,既然我已经概述了飞机的整体设计,那么现在我将介绍数字化设计的基础理论和步骤。”
接下来大约两个时里,许宁在一间配备黑板的会议室为工程师们讲解了一堂基础研究。
尽管这些工程师来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他们的理论知识非常扎实,只是需要转变思维方式。
“考虑到大家的经验有限,我们会逐步增加设计难度。首先我们要尽快拿出一个具体的设计方案,以赢得上级单位和客户的信任。”
因此,在初步设计中,他们会选择较为传统的隔板进气道和保守的边条翼设计。
“项目批准后,甚至首架原型机试飞成功之后,我们可以逐渐引入更先进的技术。”
讲完这些话后,他感到口干舌燥,拿起水杯大口喝水。
验证新技术通常需要专门的飞行平台,如漂亮国用改装后的F-16 block 30测试dSI进气道,苏连则使用苏27Ub验证轴对称矢量喷口。
而许宁希望在此过程中同时推进教-9\/Ftc-2000项目的进展。
“您真的相信空军会接受我们的设计方案吗?”
有人提出了疑问,显然对648所在此领域的经验不足感到担忧。
“当然,这就是我接下来要解释的问题。”许宁自信地回答,准备继续他的讲解。
许宁翻转了写满字的黑板,露出空白的那一面,开始讲解他的新设计:
“在最终的设计方案中,我打算采用一种新的进气道——dSI进气道。
这种设计不仅能让飞机减重130到150公斤,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低风险的平台来验证这项技术。
如果一切顺利,这项技术可以应用到十号工程,甚至是未来的第四代战斗机上。”
“基于这两个理由,再加上空军确实需要一款新型高级教练机,我认为我们的设计方案几乎可以确定下来。”
“dSI进气道?”
孙尚忠皱眉思索了一阵子,回忆起几年前漂亮国研究的一种紧凑型进气系统。
“我记得那是漂亮国研究的一种高级进气道,应该就是你的这个吧?”
许宁点头表示肯定:“你记得没错。实际上,我在之前的设计中已经尝试过类似的概念了。”
着,他在黑板上快速画出了两种进气道的截面图。
“在歼7F项目里,我用机头雷达罩作为前体,简化了进气道结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