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开发了这项功能,但在此次事件前,我们不确定它是否真的有效。”
“等等。”
将军迅速抓住了关键点:“你的拖引干扰,就是导致雷达三次锁定目标后又丢失的原因?”
作为一名经历过90年代的空军指挥官,他对海湾战争中的电子战记忆犹新。
在那场冲突中,双方都广泛使用羚子对抗手段。
联军利用电磁干扰削弱了伊辣克防空系统的效能,而伊辣克则以电子战设备抵抗联军的精确打击,迫使联军转向大规模轰炸。
将军立刻警觉起来:“如果抗干扰模式有效,那应该是拖引干扰无疑了。”
年轻的工程师仍沉浸在兴奋之中,毕竟这是近三十年来华夏航空兵部队首次实战击落敌机,而他的工作为此做出了重要贡献。
“火控雷达主要依赖多普勒效应追踪目标的速度。拖引干扰通过提供虚假的速度信息,使雷达跟踪到一个虚拟目标,从而导致几秒内失去真正的目标。”
这次,他的明简洁明了。
“米格25在那时就有这样的能力了吗?”
将军惊讶于这样复杂的干扰技术竟然可能出现在60年代研发的飞机上。
郭林科思考片刻后回答:“据我所知,米格25并不具备这种能力。
尽管相关理论早已存在,但60年代脉冲多普勒雷达尚未普及,也没有实际需求,当时的电子技术水平也难以支撑这样的功能。”
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他进一步推测:“或许空域中还有其他电子战飞机在活动。”
领队听到这不合常理的猜测,一时语塞。
正当他准备开口时,一位身着巴铁空军中尉制服的华夏军官快步跑来报告:
“报告长官,狮鹫基地通报,目标在被击落前明显减速并调整了高度,飞行员已成功跳伞,飞机坠毁时基本保持完整。”
这一消息让正在讨论电磁干扰问题的两人顿时精神一振。
通常情况下,以2.2马赫的速度飞行的飞机被导弹击中后会在空中解体,残片散布范围极广。
再加上这里是地形复杂、人迹罕至的山区,要找到完整的残骸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更不用,参与人员过多可能导致信息泄露。
然而,如果飞机是整体坠地,即便最终碎裂,搜索范围也会大大缩,所需资源也少得多。
少将整理了一下不太合身的军装,迅速做出决定:
“这事刻不容缓,立即通知巴方,派遣精锐空降部队和直升机前来支援。务必保密,尤其是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