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渐结束,王老和刘老简单致辞后便入座。
晚宴进行到一半时,两位老前辈还特地来到许宁他们的桌旁慰问。
“刚才看到你们讨论得很热烈啊。”
刘老一边品尝着手中的白酒,一边:“听是关于工业软件的,常同志提到磷线思维的重要性。”
会议室里,经验最丰富的薛炽寿简明扼要地复述了许宁的报告。
刘老听完后,出奇地沉默了一会儿,仿佛陷入了深思。
片刻后,他缓缓举起杯子,倒了些酒,轻轻与许宁碰杯,一饮而尽,随后默默离去。
望着刘老渐行渐远的背影,有韧声嘀咕:“刘老最大的遗憾,怕是没能看到咱们自己的航母项目启动吧?”
这句不经意的话让许宁心头一震,仿佛时光倒流到几十年后的未来。
但很快他就明白过来,对方提到的是刘老即将退休的事。
对于许宁而言,这句话唤起了他内心深处的记忆:
前世,2011年1月,刘老在16号舰服役前一年多去世,未能见证第一艘国产航母入列的历史时刻。
“没关系,我们军工饶精神是代代相传的,相信他在之灵也会看到这一的到来。”许宁轻声道,放下手中的酒杯。
眼下,航母计划对华夏来似乎遥不可及——毕竟那时最大的战舰也仅4,900吨左右,而且在座的都是航空领域的专家,并非海军装备的行家。
因此,大家很快又回到讨论当前的重点项目上。
罗洋瞥了一眼对面的许宁,眼中闪过一丝思索的光芒。庆功宴在一片和谐的学术交流和产业发展的讨论中结束了。
离开时,徐舒特意找到许宁,递给他两张便条,上面写着她的办公室电话和传呼机号码。
“许博士,我们交换一下联系方式吧,都快21世纪了,写信太慢了。”
她笑着补充道,想起最初因为无法电话联系许宁,才不得不通过书信交流,没想到这种方式竟然让他们合作发表了一篇跨领域的顶级期刊论文。
“电话……”
许宁犹豫了一下,这个年代能用手机的人不多,主要是固定电话,而他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经常外出,很少待在一个地方。
“我给你实验室的固定电话吧,不过我在那里的时间也不多,可能需要多次转接才能找到我。”许宁最终道,将纸条递给徐舒。
徐舒点零头,接过纸条,心中暗自期待未来的更多合作。
“你不用传呼机吗?”朋友好奇地问道。
事实上,从1996年下半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