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林科看着电视,转头问旁边的许宁:“老许,你怎么看这件事?”
“最近,我们研究所的几位核心成员被紧急派往镐京,这可能和当前的大项目有关。”
许宁轻点了一下头,解释道:“这次的机会非常难得。
目前,我们在航空气象安全领域处于世界领先,而JAA(假定为航空相关组织)正好在这个方面遇到了麻烦,这使得协议签署得异常顺利。”
在谈到新的总装中心时,郭林科猜测是否会选择沪市作为地点。
然而,许宁澄清,为了确保国内航空产业健康发展,避免某些内部人士利用职权影响,新厂址将选在一个航空产业基础薄弱的地方,以杜绝类似麦道项目失败的历史重演。
“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虽然工程量巨大,但这是必要的。”
许宁补充,过去的经验教训表明,不能简单地接受外资的标准和模式,否则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长期依赖。
因此,选择新建一个独立的生产基地,可以有效防止外部势力对国内产业的不当干涉。
徐舒回忆起在漂亮国伯克利求学期间参观麦道工厂的经历,她认为建立类似的生产设施至少需要5到10年的时间。
但是,许宁表示,此次计划并非要立即建成一个庞大的工厂,而是首先保留飞机组装业务;
通过展示高效的生产和质量控制,逐渐吸引空客公司将更多零部件的生产转移到华夏,从而逐步扩大规模。
面对这样的策略,郭林科显得有些惊讶,但也能理解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旨在确保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你觉得咱们的生产效率能赶上欧洲吗?”徐舒问道。
在许宁重生前,这个问题的答案几乎不言而喻。
就拿特斯拉来吧,它曾经面临财务危机,但自从在新海建立了超级工厂后,它的命运彻底改变,从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变成了全球电动车行业的领头羊。
然而,在1997年时,很少有人相信华夏能在生产效率上超越欧洲。
许宁沉思了片刻,给出了一个谨慎的回答:“刚开始肯定不行,但几年后呢?难。
欧洲现在正经历快速的去工业化,这个趋势一旦形成,很难逆转,而且影响会很快显现出来。”
“但如果欧洲中途改变主意怎么办?就像麦道公司那样,毕竟总装中心要三年后才开始建设,很多事情都可能发生。”
自从那次晚宴上听到许宁提到底线思维的概念后,徐舒变得格外警惕,仿佛已经从一个无忧无虑的人变成了深谋远虑的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