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来干扰我们的自主研发进程。
万一他们中途违约,即便赔偿,我们失去的时间也无法挽回。”
许宁听罢,心中暗自赞叹,这位前辈的远见卓识果然名不虚传。
在原来的历史中,正是因为有像王学意这样的先驱者的坚持,华夏雷达技术才能在21世纪初迅速崛起。
即使面对重重困难,他依然坚定地推动了国内自主研发的道路。
记得1998年,通过特殊渠道,国内成功引进了一架伊尔-76飞机,并开始了预警机平台的改装研究。
当2000年国外合作伙伴突然违约时,国内团队已经做好准备,空警-2000项目很快立项,并在短短六年后便交付使用。
漂亮国后来评估认为,那次事件使华夏的预警机发展延迟了3到4年。但即便如此,损失也已降到最低。
这一次,许宁有信心不仅弥补这些损失,还能让华夏的空警系列提前领先世界。
“根据我们过去的经验,您的顾虑确实有道理。”
许宁恭敬地回应:“所以我们考虑利用现有的技术,开发一款中型预警机作为备选方案。
这样,不管国际合作是否顺利,我们都有自己的机型可以依靠。”
王学意点头表示认同,然后话锋一转,用手指轻敲桌面:
“因此,我早前咨询了梁绍霖,看看运-8是否有潜力用于预警机改造。他特别推荐了你,你是唯一能在短时间内给出确切答案的人。”
“原本我打算从14所直接前往京都,没想到今在这里遇见了你。”
许宁有些惊讶于自己在业内声望的传播速度。
这种认可不仅是对他个人能力的肯定,也为实现重生后的宏伟目标铺平晾路。
同时,这也让他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对于王学意的问题,许宁深吸一口气,准备详细解答。
对他而言,这根本不是难题。
毕竟,前世的空警200预警机就是在运8三类平台的基础上研发出来的。
而现在的运8F-400经过一系列改进后,在性能上尤其是安全性和低速操控方面有了显着提升,远超之前的版本,因此作为特种飞机如预警机的载体更为理想。
如果许宁之前与丁志恒合作的研发方案能够顺利实施。
那么新世纪开始时,华夏应该已经完成了对图204\/214客机的国产化改造,那时候运8这位“老将”或许就可以退居二线了。
但这是未来的可能性,现在仍需依赖运8这个“地”来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