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师。
拥有学士学位的研发师们,很多都是先在行业内闯出名堂,之后才继续深造。
然而,这却让远在南郑的梁绍霖有些遗憾,因为原本这个位置是属于他的。
“我同意。”
许宁点头应道,王学意见状,满心欢喜地提出了项目安排:
“那我们就这么定了,在提交的项目报告中,我会作为总工程师,而你和182厂的梁绍霖分别担任航空领域的第一和第二副总工程师。
至于电子科技方面,则由周群和吴曼青分别担任第一和第二副总工程师,你看如何?”
对于这样的安排,许宁自然没有异议。
梁绍霖的加入意味着他不必全身心投入到预警机项目中,只需专注于解决核心技术难题。
虽然四个副总工程师的设定可能降低了职位的独特性,但这毕竟是他两生中首次获得如此重要的机会,怎能不激动?
就这样,飞行平台测试与预警机项目的规划顺利敲定。
吊舱样机的制造进度比预期提前了几,这并不奇怪,因为承包商通常会在预估时间上留有余地以应对不可预见的问题。
得知消息后,许宁和徐舒等人立刻从宿舍赶往生产车间。
两个大不一的吊舱静静地躺在特制的支架上,尽管它们还处于工程样机阶段,但已经可以让人想象到未来定型后的模样。
较大的吊舱几乎完全复制了缴获品的研发,只是根据许宁的要求替换了内部组件和部分软件代码。
中间原本安装合成孔径雷达的位置,现在换成了配重块,确保结构稳定,避免空中出现问题。
相比之下,型吊舱的研发更加精致,考虑到它将被挂载在战术飞机的翼下;
因此采用了流线型研发,并选择了一种体积更、功率较低的发电机,安装在吊舱尾部,以减少对发射线的干扰。
其外形与现代战斗机和轰炸机常用的大型电子干扰吊舱相似,唯一的不同是它需要依赖载机提供额外电力支持。
不过,对于发电能力强大的歼8c、歼轰7以及未来的国产侧卫系列战机来,这根本不是问题。
“这真是个好东西啊。”
许宁轻拍着眼前那略显粗糙的吊舱外壳,心中充满了成就福
这个干扰吊舱虽然看起来还不完美,但它标志着一个重要的开始——对于曾经在电子战中屡次受挫的华夏海空军来,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突破。
“对了,郭林科呢?”
他正准备召集团队进行初步的地面测试,却发现关键人物郭林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