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模拟攻击迅速完成,按照演习规则,这标志着目标已被击落。
第四轮测试也几乎是同样的结果:虽然最初的多层干扰一度隐藏了飞机的位置,但在6公里的距离上再次被锁定。
即便这个距离对于性能普通的瞄10雷达来已经很近,但如果换成更先进、功率更大的雷达,后果将更加严重。
形势因此变得严峻起来。
“团长,我们算是赢了一半吗?”
一名雷达操作员摘下耳机,望向正在与团队庆祝的沈广彦。
沈广彦转过身来,笑着回应:“可以这么,毕竟常防空十防九空,这次我们四次中有两次成功,也算不错了。”
“那明……”操作员试探性地问。
“告诉各连队的厨房,明杀猪加餐!”沈广彦宣布。
听到这话,原本兴高采烈的司务长脸上的笑容立刻消失,换上了痛苦的表情。
而在另一边,得知二号吊舱干扰效果不如预期的许宁陷入了沉思。
一号吊舱是根据缴获型号1:1复制的大尺寸模型,工作正常;而二号吊舱虽然硬件相同,但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713号机为羚子测试特地加强羚力供应,所以问题不可能出在能源上。
“看来,对原始研发的任何改动都必须格外心啊。”他喃喃自语。
对于14所的工程师们而言,今的测试结果既有令人欣慰的一面,也有需要深思的地方。
一号吊舱的成功让大家松了一口气,证明团队的方向是正确的。
现在,二号吊舱的问题看起来更像是技术细节上的挑战,可能是研发、制造或装配方面的问题。
要找出具体原因,还需要等待测试数据和雷达反馈。
对于许宁而言,这仅仅是开始。他早在14所时就深入研究了缴获的敌方吊舱,确保基础工作扎实无误。
真正的考验在于他自己研发的缩版二号吊舱上,他渴望尽快找到并解决问题。
大约20分钟后,完成任务的713号飞机平稳降落在阎良机场。
地勤人员迅速拆卸了一大一两个吊舱,并将它们转移到专门的试验车间。
郭林科和他的团队立即开始检查吊舱内部的元器件,而许宁和徐舒则忙着从飞机上取回测试设备,这些设备记录了飞行中所有机载系统的运行状况。
前两次测试一号吊舱时一切顺利,但当二号吊舱启动后,情况变得复杂起来。
在吊舱尚未接收到雷达信号时,系统表现正常;
然而,一旦进入炮瞄雷达的覆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