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他们走进总装车间时,一种萧条的气息扑面而来。
十几架不同程度完工的飞机半成品散落在地面上,角落里还堆放着未组装的机身和机翼,周围则是数不清的零件和机器设备。
只有两架接近完成的飞机旁边有工人在忙碌,但仔细一看,他们只是在进行维护工作,并不是在组装飞机。
戴国荣深知,飞机这种复杂的工业产品,最后的组装步骤必须依靠经验丰富的工人手工完成。
为了确保精度,工程师们会研发专门的装配型架来辅助工人工作。
没有这些型架,几乎不可能完成飞机的总装。看到这里大部分飞机都缺乏型架,戴国荣感到一阵痛心。
这些飞机的数量几乎相当于华夏一年的产量,但现在却大多处于闲置状态。
随着一行人继续前行,戴国荣逐渐看清了那两架接近完成的飞机。
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涌上心头。他回忆起之前与欧洲代表团谈判时看到的一份资料,上面记载了一个类似的飞机型号。
这让他不禁皱起了眉头,心中泛起了疑问。
“这飞机看着有点像咱们的新舟60吧?”
戴国荣转头用中文问身边的梁语平,他是航空工业总公司的董事长。
新舟60在许宁的指导下经过大幅改进,才成为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品。
在此之前,它几乎无人问津,更早时被称为运7-200A。
而且,这款机型直到今年才正式由科工委接手管理,之前一直归民航局管。
戴国荣在这段时间里忙于谈判,几乎没有时间关注这些变化。
还没等梁语平回应,领头的洛兹科已经走到一架即将完成组装的伊尔-114m前,转身介绍道:
“这是伊尔-114m,能坐60人,最大起飞重量21吨。满载时以500公里每时的速度可以飞行1000公里;
若商载3.6吨,则航程可达2800公里。
性能上完全可以和欧洲的AtR42相媲美,是一款非常出色的支线客机。请各位心地上的电缆,别绊倒了。”
他接着:“从定位上看,这款飞机是为了替代老旧的安24,也就是你们国家根据许可证生产的运7运输机。
它与老款在技术和操作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使得制造商和运营商都能迅速适应。”
显然,洛兹科为这次访问做了一些准备,但他对华夏的现状了解并不深入。
他知道华夏急需更新换代的民航机队,有大量的老旧飞机仍在服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