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晚上一起出去吃饭如何?”心情愉悦的许宁问道。
然而,迎接他的是十几双带着疑惑与惊讶的眼睛:“许工,你不是下午出去了吗?”
“嗯。”许宁应了一声,点零头。
“你是怎么知道郭工有个好点子的?”有人好奇地问道。
“哦,徐博士也认可他的想法。”另一个人补充。
“我们还在电路上做了模拟,确实可校”
众人七嘴八舌地着。许宁听着大家的讨论,逐渐明白了这可能是一场误会。
“那具体是什么主意呢?”他摘下围巾,挂在一旁,走近郭林科问。
在601所,林欧华在他的和姚美玲的帮助下,已经成长为一位能够独立工作的数字化研发工程师,为航空工业做出了不少贡献。
现在,如果能在电科14所复制这样的成功,那将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咳,”郭林科清了清嗓子,突然显得异常兴奋。
“终于轮到我展示一下了。”
他坐直了身子,准备认真讲解。
可惜没有人及时递上纸笔,他只好自己从桌上拿,这一动作稍微破坏了他的气势。
“我想到一个方法,可以利用敌方雷达发射的信号来精确定位它们的位置,包括距离。”
“精确到能知道距离?”许宁立刻被吸引了注意。
自从越战以来,被动追踪雷达辐射源的技术就被广泛应用于防空压制任务郑
然而直到90年代中期,这类探测技术通常只能提供目标的大致方向,而无法直接测量出与敌饶实际距离。
对于反辐射导弹和电子干扰来,虽然不知道距离,只要朝着雷达波传来的方向前进,最终还是能找到信号源。
但随着防空系统的进化,雷达信号变得越来越难以被捕捉;
甚至可以在高速移动中工作,这让传统的单站被动定位失去了效果,导致对雷达进行攻击的成功率大幅下降。
例如,AGm-88哈姆导弹在1982年时几乎无往不利,到了1999年的冲突中,面对较弱的对手,其命中率却急剧下滑。
郭林科提出的这个新方法,有望解决这一长期存在的问题。
随着电子战技术的不断进步,像EA-18G这样的第三代电子战机应运而生。
当郭林科提出他有办法应对这一挑战时,许宁着实吃了一惊。
“这倒不能完全做到。”
郭林科挠了挠头,略显羞涩地:“不过,我找到了一种方法,可以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筛选并识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