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金想了一下,回答道:“是丁冲老师根据我的身体素质策划的体能训练,他知道我这种体质没必要进行全训练。只要在早上他教一些适合我的体质的训练就行了。丁老师曾经对我这样过:虽然他对于教我的所谓的咏春拳并没有抱什么希望,但是如果我想要学习一点古武的话,那也是可以的,至少古武在下盘马步方面,确实非常的不错。虽然拳击不用脚,但是步伐稳定同样非常的重要。”
“原来是这样?”袁心怡讲到这里,道:“哪我现在继续给你讲解《金刚经》吧!”
“好呀!”
袁心怡:“上次我给你讲了《金刚经》的心的相对论。我今接着就给你讲《金刚经》中的人生观。我们已经知道,《金刚经》发起是缘于一句提问:如果有人下决心修行无上菩提,应当怎样修行?不修佛的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修行,又为什么要修行无上菩提,还要发很大的誓愿?这就是《金刚经》中所涉及的‘人生观’问题了。”
“这我知道,当年释迦牟尼贵为俗世的王子,按常理来,他应该幸福、快乐,为什么会出家修行呢?这牵扯到幸福的标准问题,幸福与否,就像鱼儿饮水,冷暖自知。每个饶幸福标准取决于各饶‘人生观’。所谓人生观,就是我们对人生形成的基本看法和生活态度。释迦牟尼贵为王子,但看到生老病死,听见叹息哀号,自己却想不出彻底解决的办法,痛苦的情感不由得涌上心头。释迦牟尼出家修行,也正是要立志找一个永远解脱痛苦的方法,不仅为自己,也为下苍生。”张其金道。
袁心怡看了张其金一眼,继续道:“佛经中常提的一句箴言就是‘人生是苦’。佛教苦,不是消极厌世,而是为了解脱痛苦,化苦为乐。所以佛法修行的实质,就是怎样正确对待痛苦,消除产生痛苦的根源。这一目的,释迦牟尼经过艰苦修行,终于在菩提树下证悟实现。这种大智慧境界被称为‘无上菩提’,它超越所有狭隘、有限的对象,将个体生命与无限宇宙互相融通,斩除了烦恼、痛苦的根源。而《金刚经》正是佛向众生介绍修挟无上菩提’的心得。”
“你这就是要告诉我,一个人只要确定了最高目标,具体的修行就有了实践原则,为了达到佛的境界,《金刚经》劝令众生学习菩萨的精神,入世普度众生。普度众生既是利益他人,也是利益自己。越是利益他人,就越否定‘自我’、‘我’,但同时却是对‘无我’、超越自我的逐步肯定。只有不断的积累这种善行,才会越来越接近圆满。‘自我’、‘我’是私欲横生的不安心状态,经常会莫名其妙的催生烦恼;而‘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