垢染,所以叫做净土。也有前人附会,净土之内纯以金刚制成,里面皆布满宝物,一片庄严的氛围。但真正的庄严净土没有一个可以具体描述的样子,因为所有的相都是因缘假合,是不真实的存在。要是凭空想象出一个样子来,那就是庄严佛土,那就没有庄严可言了。因为庄严是绝对的清净,绝对的空,绝对不是能想象的。”袁心怡。
张其金听着袁心怡的讲解,不得不佩服她对佛学研究的造诣很深。
袁心怡接着:“其实佛住在每个饶本性之中心地清净无垢即是佛土。因此,真正的庄严净土是心空,一念悄生的清净之心才是净土。就是心净才是道。”
“这点我明白,这其实就是心无所住而生清净。也就是,发心要离相,修行要无住,心无所住才能不被凡尘蒙蔽,清净无垢。修行不是一劳永逸的事,一发心一生都要去清净自性,无论无碍,这样才能由浅入深接近佛的所在。”张其金看了袁心怡一眼继续道:“心地清净方为道,修行的关键全在一颗洁净心。得罗汉果,不住罗汉果位之相;被古佛授记成佛也不住授记之相;同样菩萨入凡尘度众生,也是心越清净,智慧和神通就越增长,一定不要掉进色、声、香、味、触、法的陷阱中而不能自拔。修行的层次全在于心地“清净”的程度。哪什么是清净心呢?”
“什么是清净心?我告诉你,清净心不是一个光圈,也不是一朵莲花,它是能够观照自我的一种空灵,是无执着的心,有执着即被染污,心无执着才能清净。如果勉强地是镜子的话,也是一面空镜子。因为第一层的清净是它照见周围全是虚相,把所有能见之相全都空掉了,但进一步它自己也是不实的存在,周围空了之后,它也会出现空的原形,这是一面能照见自己的镜子。佛讲的清净心,就是无执着的心,有执着即被污染,心无执着才能清净,清净心人人都有,生来就是清净无垢,离一切之妄念染污,所以也叫自性清净心。以清净心修佛法,才能得般若实相,也即得无上正等正觉的大智慧,因此,清净心是般若之本。”袁心怡。
“那我们怎样才能生清净心呢?”张其金问道,
“佛,‘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是不执着。离相,是不为宇宙万象万法所惑,能持清净本性,超脱于其上而不执着,所以离相仍是无住。这句话回答了须菩提一开始的提问‘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所以是贯通《金刚经》全经的‘经眼’。据六祖在《坛经》中亲口,他听到这句就开悟了。”
“佛强调:无所住的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而事实上,六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