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到的领域也多得多。
由于系统的存在,他不必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一个方向上去,而是可以多线程运转。
但人脑毕竟不是电脑,再就算是电脑,多核优化也是考验软件水平的,例如某瑞典游戏公司的作品,一核有难七核围观的情况就不在少数。
所以需要把他能想到的项目大概分出几个优先级来——
首先肯定是第三代航空动力,也就是涡扇10发动机。
作为一架飞机的心脏,航发可以是一个飞机型号的基础。
更不用一个好的第三代发动机核心机还可以拓展出一个完善的汽轮机家族了
不过太行项目尽管1987年就立项了,但到1996年的时候基本还处在八字没一撇的状态,总体设计方案都改了又改没确定下来,更别提后面的各种新技术应用了。
这是个绝对意义上的硬骨头,哪怕有系统帮忙,也不是改个压气机设计这样半个月就能解决的。
其次应该是飞机大尺寸结构件的生产,也就是重型模锻压机。
苏27的钛合金框架是由两个部分分别锻压成型之后焊接而成的。
但一方面钛合金焊接本来就是巨大难点,另一方面在生产效率和良品率上也远不如直接搞一体化锻压。
后世歼20的钛合金结构件就是这么造出来的,不如先适应一下。
而且,要是真的准备从毛坯料开始完全打通百吨级干线客机的生产线,这更是个躲不过去的技术门槛。
又是个大活,而且是物理意义上的大活,就算设计图拿出来,没个一两年时间也很难落地。
这两个项目可以预见地周期很长,所以如果有机会的话,要尽早着手。
机载武器的开发得考虑提上议事日程,不能像前世那样到了2010年以后才实现中距弹自由。
还有直升机,陆军和海军都有巨大的缺口,直8除非推倒重来否则不堪大用,直9又实在太潜力不够……
大型运输机也存在迫切需求,但以华夏目前的航空工业实力,要想在短时间内造出200吨级的战略运输机确实不太现实。
所以可以先考虑拿出一些筹码,从塔什干工厂弄一些伊尔76来,还可以当做预警机和加油机平台。
十一号工程省下的经费,包括后面大概率也不会再去买苏30mkk省下的钱,应该是够用的。
想要让毛子不磨洋工,非得有个爸爸(比如慈父)或者妈妈(比如叶二)在后面拿皮鞭抽才校
另外,既然有了不错的特种机平台,那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