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了算,你们把霹雳11搞完之后,应该没什么太大的负担,正好有能力接下来。”
“所以我这次来,是想到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郭立强着把几摞资料推到常浩南面前:
“通常来,带被动雷达制导功能的反辐射导弹,无论攻击的目标位于空中还是地面,都需要跟专用的电子战飞机配合,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战斗力。”
“但是r33这个弹的射程实在有点太远,在进入到末端之前,咱们国家现有的战斗机机载雷达搜索距离不够,很难提供完整的中段引导,而被动雷达引导在中远距离的精度又很差,也没办法让导弹仅凭电磁波溯源就精准找到目标。”
“这样一来,导弹要么发挥不出超长射程的最大优势,被迫要在中距弹的优势区间作战,要么勉强打出去之后,也很容易在中段就脱锁,无法对敌机造成什么有效威胁。”
“所以我想到,能否利用r33平台足够巨大的体积,不把它简单当做一枚导弹,而是作为整个搜索体系的一部分,由电子战飞机的无源探测雷达和机载远程导弹进行组网,对超远距离,或者低可探测度目标进行定位?”
刚一开始的时候,常浩南还是带着轻松和些许好奇的心态来听郭立强的想法。
但是,当听到最后一条,也就是让导弹和飞机配合进行协同搜索的时候,他的神情瞬间变得严肃,大脑也开始飞速运转起来。
毫无疑问,郭立强的这个思路,绝对领先于这个时代很多年。
采用多架飞机进行协同,通过数据链网络由随机捷变多平台相互引导信号对敌方雷达系统进行交错定位,这是2010年代的思路,而且进行过相关研究的国家不会超过3个。
在90年代末这会,数据链网络属于妥妥的外星科技,短时间内不用想。
别华夏,哪怕美国都没有能满足这种要求的多向高容量数据链。
但完全可以降低要求,不用随机捷变多平台,而是由固定型号、乃至固定编码的导弹和导弹,或者导弹和载机之间进行配合。
这样就只需要一种非通用的单向数据传输系统,难度直接降低了好几个维度。
类比一下的话,前者相当于真正意义上的a射b导,像是用f35引导标准6,或者苏35引导48n6去打超地平线目标。
重点在于a和b都无需事先指定,只要从战区捞出来两个符合要求的玩意就能打出行云流水的配合,属于到了2020年代都只在理想条件下进行过少数测试的狠活。
但后者则类似当年红海军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