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到今年下半年,两个型号的涡扇10就都能以批量试制的形式向两个型号的三代机提供产品,不知道刘总这边,歼11的升级进度到哪一步了?”
要是搁别人,一台航空发动机从台架测试到批量试制就用一年时间,肯定没人会当真。
但这话既然出自常浩南之口,还是由不得大家不重视。
因此坐在对面的刘高卓一脸正色地回答道:
“我们跟苏霍伊那边的工程师一起,在蒙皮部分加大了复合材料使用量,减轻空重的同时,也把一部分重量分给结构件,再结合更加细致的飞控系统,基本算是解除了飞机在特定速度段内的过载使用限制。”
“在机翼内侧增加了一组重载挂点,把挂架总量提高到了12个,不过这两个挂点的承载能力目前只有2000kg,仍然比不上位于机腹的两个无限制重量挂点……”
“另外,就是通过动态调整飞行过程中的燃油使用顺序和分布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飞机重心的有效控制,顺便也在机头部分增加了燃油冷却系统的流量。”
“这样虽然把机头有效直径从1000mm减少到了930mm,但是散热功率提高了将近200%,未来有充足的条件安装更高性能的平板缝隙线,甚至电扫描线雷达……”
常浩南听着对方的介绍,心中对此颇为满意。
刘高卓所的改进方向,基本就是前世歼11b加上苏30mkk的结合体,算是在目前技术条件下,集合了华夏和大毛两边优势的最优解。
“那……预计什么时候可以开始生产这个深度改进型号?”
这次开口回答的是已经在112厂驻场近两年的姚梦娜:
“就飞机本身来,目前唯一的障碍就是新型机体后半部分的框架结构件从拼焊工艺变成了一体化锻压工艺,所以得等到7万吨模锻压机投产之后才能造出来。”
“当然,那个项目也是你主抓的,所以效率应该不太成问题。”
到这里时,会议室里几乎所有的视线都在常浩南身上聚焦了一瞬——
一个人,同时负责两个国家重点型号……
总之就是很离谱。
姚梦娜也趁机盯着常浩南瞅了一会,不过也很快就继续了刚才的回答:
“不过根据黎明那边的生产计划,他们批量试制的速度大概是每年16-24台发动机,考虑到改方案之后的歼10必须用涡扇10才能推起来,所以能留给我们的配额肯定是不够。”
“所以,考虑到目前日益紧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