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齐的惊呼声。
这个时候,刘洪波也恰到好处地开了口:
“我知道,有一些朋友担心我们欠缺设计经验,导致最后拿出的设计方案出现问题。”
这刚开始的一句话,就直接把所有人给镇住了。
因为刘洪波用的,是法语……
“等等……”
艾德斯坦纳惊得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
“你会法语?”
至于刚刚凑在一起的那几名工程师,更是脸上红一阵白一阵。
颇有一种在别人背后坏话,结果被缺面发现的窘迫福
“之前和欧洲直升机公司合作的时候,稍微学过一些。”
刘洪波微笑着回答道:
“当然,的不太熟练,所以我后面的介绍,还是会以英语为主……”
确实不太熟练。
甚至可以是生硬。
但已经足够了。
哪怕是刚刚还抱着看热闹,或者质疑态度的人,此时也都摆正了态度——
很明显,既然对方能直接点出问题,那就明至少不会毫无准备。
看着面前一屋子仍然处在震惊当中的法国人,刘洪波的内心突出一个舒坦。
此时,他脑海当中只有一个想法;
“我艹……原来常总在台上讲设计方案的时候,都是这么爽的吗?”
当然,这话也就是想想,表面上肯定还是要装出一本正经的样子:
“总之,请艾德斯坦纳博士,以及在座的各位同行放心,尽管我们在喷气式客机领域的研究确实刚刚起步,但已经可以通过计算,还原风洞试验当中飞行器颤振边界曲线的‘跨音速凹坑(transonicdip)’现象……”
此话一出,更是满座皆惊。
随着马赫数的增加,大多数飞行器的颤振速度会在亚音速区内逐渐降低,在马赫数1附近达到最,而后颤振速度又会逐渐或突然增大。
这也是很多飞机的机动性在跨音速段内最差,反而进入1.4马赫以上的超音速区间内会逐渐恢复的主要原因。
实际上,早在六十年代早期,NASA就已经通过大量风洞试验发现了这一规律,还用AGARd445.6翼型提供了一个标准算例。
然而,在此之前,却从未有谁能够在设计计算过程当中就复现这一问题。
“可是……这……”
刚刚明确表达质疑的那名女工程师此时连话都快不连贯了:
“不同翼型在跨音速阶段的非线性气动力外在表现完全不同,能计算出来的话……难不成你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