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的。
比如,朝中对于活字印刷术念念不忘的大人物。
再比如,反对昔日太子殿下意图清除积弊,改革朝堂的那群人。
朝堂之中太多人,不想距离关中遥远的岭南道出现一个妖孽一般的人物。
因为岭南道一旦在这种妖孽一般的人物的指挥下,过上了太平的日子,老百姓富裕起来,那么就很有可能出现北方无法压制南方的情况。
所以哪怕琅琊王氏积极奔走,哪怕魏氏族人想尽办法,甚至于连公孙县令、尉迟常的人脉,不停地游,也没有进展。
等到朝廷的圣旨抵达定南州的时候,宣旨的太监,点名让尉迟常接旨,让萧刺史接旨,甚至还叫了公孙县令,但是却没有叫李平安。
这让众人心里升起一股不好的情绪,不过太监已经打开了圣旨,大家只能跪下老老实实的听着。
门下:惟治世以文,戡乱以武。而军帅戎将实朝廷之砥柱,国家之干城也。乃能文武兼备,出力报效讵可泯其绩而不嘉之以宠命乎。
尔游击将军尉迟常,燃薪达旦,破国于四方,征战于四野,军功着于四方,贼人至今闻之尚自胆寒,授以传命公理宜然也........
圣旨从一开篇就吹嘘尉迟常和萧刺史的功绩,甚至还带了公孙县令,甚至还册封尉迟常为伯爵,将军的位置也从游击将军变为定远将军,同时还提升了军事指挥权,属于仅次于萧刺史、宇文亮之外,定南州的三号军事实权人物。
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