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瑜收敛神情,拱手说道:“请公瑾细说。”
周瑜站在山坡上,迎着寒风,指点说道:“皖口至京口,航道千里。及春水方升之时,舟船顺江而下,皖口至京口,一日可至。敢问仲异,霍峻挥兵南下,又有细作潜入城中,内外夹击之下,城坚又有何用?”
孙瑜沉吟少许,说道:“公瑾所言极是,江水奔流,一日可至,不可不备。瑜将去沿江上下,从牛渚始至京口百余里,选高阜处置一烽火台,或二十里,或三十里,每台用五十军守之;倘霍峻率大军渡江而下,夜则燃明火为号,昼则点狼烟为警。”
将在北方的烽火台间距常有十里,但沿江水而建,情况便是不同。毕竟船只的行驶速度快,不同于陆地上。因而以二十里为距离建设烽火台,最合适不过。
说着,孙瑜不禁笑了出来,说道:“届时霍峻兵至牛渚,我于京口则知其动向。兵至城下,京口已有戒备。霍峻虽智,但亦要临城而叹。”
周瑜难展的眉目,亦是舒展开来,说道:“外有烽火台警戒,内有重兵把守。实如仲异所言,霍峻兵至城下,亦要望城兴叹。进则难克京口,退则无助战事,仅能派兵围城而已。”
顿了顿,周瑜又叮嘱,说道:“江淮钱粮多从京口入笠泽,又送于吴县。仲异职责重大,当不可小觑,务必日夜戒备,不可放松。”
“诺!”
孙瑜迟疑少许,问道:“我军仅剩吴会二郡,及丹阳十县在手。即便此战得胜,但刘琦、刘备有荆州为援,亦难全复旧土。以公瑾之见,我孙氏今后当何去何从?”
周瑜叹了口气,说道:“以当今局势而言,曹操势大,刘表次之。为今之计,唯借曹氏之力,以抗刘氏。江左地形奇特,中有黟山为阻,豫章、吴郡分于两侧。豫章入吴郡,唯有走大江、黟山可行。”
“黟山山道崎岖,自黟山入吴会仅有数条山道,皆崎岖难行。因而击退刘备后,当于山道险要之所,依托山势设立关隘,阻敌于黟山之中,据险恃守。”
“走大江而行,需夺京口,入丹徒水道。因而我军可深修城郭,恭顺曹氏,得江淮之助,以抗荆州水师。”
周瑜的战略眼光还是出色,知道孙氏的未来走向。当下的孙氏已经失去了割据一方的资格,唯一的希望就是此战得胜刘备,恭顺曹操,借力割据吴会二郡。
孙瑜心中了然,向周瑜拱手说道:“请公瑾安心辅佐麾下,瑜与公礼(孙韶)誓守京口。”
孙权能割据江东六郡,早期上与孙家的族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坐镇地方,帮助孙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