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是为了培养他学习的兴趣,一开始如果教多了,那十有八九不会产生兴趣,而会厌烦。
反正《千字文》总共也就一百二十多句,一天学一句,一百多天也就学完了,这千字文学会了,那基本就能读书了。
他并不是想教出个举人乃至进士来,他的目的也就是让小朱常洵能看得懂书,看得懂奏折,懂得蕴含在各种文章中的深意,这就差不多了。
至于学问,当皇帝的并不用做学问,对于当皇帝的来说,见识或者说眼界远比学问重要。
所谓见多识广,见识的多了,眼界就会开阔,懂的自然就多了。
比如,武器装备。
如果小朱常洵生活在落后的原始部落,那就只能看到木棍和树矛这些最原始的武器。
这些武器在刀剑面前那是一点用都没有,一砍就断。
如果小朱常洵生活在落后的国家,那就只能看见刀枪剑戟和弓箭这些东西。
刀枪剑戟和弓箭在火枪和火炮面前同样一点用都没有,射程就决定了结果,冷兵器在热武器面前只能挨打。
如果是文官来教小朱常洵,那绝对不会带着小家伙去看什么火枪和火炮,更不会教什么真理只在射程范围之内的道理。
这样一来,小朱常洵也有可能不知火枪和火炮的威力,更不会重视火枪和火炮。
所以,见识或者说眼界很重要。
这是经过无数事实证明了的,事实很残酷。
那些只能见识到木棒和树矛的原始部落,遇着有火枪和火炮的殖民强盗,那就只有被掠夺乃至被奴役的份。
还有那些只有冷兵器的落后国家,大部分也会被殖民强盗灭掉。
甚至,历史上的中土王朝都因为不重视火枪和火炮那都被殖民强盗欺辱了百年之久。
这就是眼界的重要性,眼界不开阔那就不知道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小朱常洵还是挺聪明的,关键还很用心,这两句话十六个字他竟然一个多时辰就学会了。
万历那也不食言,他看小朱常洵都能把十六个字默写出来了,还真让小朱常洵去跟弟弟妹妹玩去了。
这就如同商鞅变法的立木赏金,说让玩就让玩,这样小朱常洵以后才会更用心。
当然,小朱常洵和弟弟妹妹们玩那就是纯粹的玩,并没有学习效果。
他带着小朱常洵去玩的才有学习效果。
下午未时许,小朱常洵刚从小憩中醒来,万历便抱起他问道:“洵儿,你可想去长城上看看,看看这天地,看看这大明的万里河山?”
小朱常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