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的应天府知府。
虽然是在金陵,也就是四大家的老家,关系本来根深蒂固,可反过来说,贾雨村担任应天府知府,也让四大家在金陵的根脚更深。
贾雨村放下了茶杯,缓缓道:“你不见我,原因我清楚,有林公为你说话,所以我不跟你计较。”这话说得不客气,王信倒是平静呢。
见王信态度可以,贾雨村才继续说道:“你虽然年轻,可观你作为,并不是不懂事之人,当知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你有今日的成就,不是因为你打仗的本事,而是因为林公,因为我,因为你姓王。”
这话说的的确不好听,可自己也的确用不着反驳。
世道本就是如此。
总比春秋才更叫底层人绝望。
血脉是一切。
生来是什么地位,一辈子就注定了。
而科举虽然缺点很多,特别是自前明限定了八股文取士之后,也让底层人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可以改变自身地位,可无论如何改变,有些事本质上是一样的。
贾雨村说话难听,其实才是真话,既然说真话,说明才是真心实意的要求,王信当然也不会生气,听得很仔细。
“你惹了麻烦,不光是你一个人的麻烦,会变成我们所有人的麻烦,我们这么多人,都要为你善后,所以我对你的要求并不多,不要再一意孤行。”
贾雨村理解眼前的年轻人。
谁不想往上爬?
他想当将军没有错,所以抱上了朱伟的大腿,靠着朱伟的承诺,提前几年升官到了游击将军,如此的话,未来成为总兵不在话下。
扪心自问,换成是自己,自己不一定忍得住。
可敲打还是必要的。
王信点头回道:“林公交代让我安心留下来,把我和我带的一营调入地方备倭军,到时候有林公和府台大人的看顾,末将不会行错一步。”
王信的表态,出乎贾雨村的意外。
年纪轻轻的游击将军,贾雨村原本以为多少会有点脾气,打算趁机敲打,好好磨一磨他的脾气,以免日后又发生前番的事。
任何人做事,都要与上头保持一致。
负责带兵关乎兵事,更为关键。
一个不听话的将领反而是大隐患,如果不是此子姓王,加上有林如海的一再保下,贾雨村实在是不愿多给机会的。
以文制武是天下读书人共识,不愁手里没有听话的将军。
“加入备倭军,原来倒是简单,如今谁也不敢说能做到,且看着吧。”贾雨村没好气的说道,又瞪了一眼,“还是你的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