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
林黛玉点头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是关键,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也不用修饰,这就叫作‘不以词害意’。”
香菱拍掌道:“婢子明白了,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得可真有趣。”
林黛玉摇头道:“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因为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旦入了这个格局,再也学不出来了。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诗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然后再读李青莲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两三个人打底,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庚、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香菱闻言喜道:“既然这样,林姑娘便把这些书借给婢子吧,我带回去慢慢读。”
林黛玉便吩咐紫鹃把王维的五言律诗拿来,递给香菱道:“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来问我也行。”
香菱欣喜地道谢,接过诗集便径直去了。林黛玉笑了笑,香菱虽然在其他事上有点糊涂,但在学诗方面却极有悟性,这也是她乐意教导的原因。
正如前文所讲,林黛玉的性子孤标傲世,特立独行,若入得她的法眼,她便乐意跟你交往,若是庸俗的蠢物,她都懒得理你,譬如那王善保家的。
所以有人说,正是林黛玉这种“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性格,导致她人缘不好,但窃以为这种说法既对,也有不对。
首先,林黛玉确实孤高自许,但并非是目无下尘,譬如说香菱吧,只是一个婢女,地位够低下了吧?但是林黛玉却乐意作她的老师,耐心教导她,所以说林黛玉目无下尘是不正确的,她只是不愿意与入不得眼的俗物交往罢了,像香菱这种有灵性的女子,尽管只是下人,林黛玉依旧乐意真诚相待。
再譬如之前北静王送了一串珠子给贾宝玉,后者转送给林黛玉,后者却直接扔了,还说什么野男人戴过的,她不要。
北静王的地位够高了吧?依旧被林黛玉不屑一顾,所以林黛玉并非“势利眼”,她自有自己的一套评判标准,不管你是达官贵人,亦或是婢仆下人,只要入得她眼的,她才乐意交往,反之,即便是皇帝她也懒得瞧上一眼,就是如此任性!
言归正传,且说贾迎春到了荣国府东路,大太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