橱里,怕被笑话。
“你家到底住哪一栋?”
江天佑被她说得升起了好奇心,上回他送她回家,在弄堂口就被拦截下来,至今也不知道贺敏敏家的具体地址。
“最里面的那栋,涵养邨九号,外墙壁是绿色的那一间。”
贺敏敏指着弄堂深处的屋顶,江天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浅色的瞳孔微微震动。
“听我妈说那房子原本是旧上海一个资本家小姐的嫁妆,所以比邨里其他几栋楼都要来得秀气点。”
贺敏敏说的“邨”和“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那个“农村”可不是一回事。
上海的房子,除了最新出来的一批工人新村,也就是所谓的“新公房”,一般从名字上就能看出高下。
最低一档是“里”,解放前都是工人、店员、妓女住的。这些房子最早连自来水都没有,喝的是井水,一直到七几年才通了自来水。比如江天佑的家就在鸿庆里。
稍微高级点的“坊”,自带水电煤和车库,一般住在里面的都是文化人。
再高级点就是贺敏敏他们住的“邨”了,别看名字带个“邨”字很是土气,解放前都是花园洋房,大老板乃至军政要人才住得起。
当然也有住公寓楼的,比如张爱玲就住在常德路的爱丁堡公寓。此外还有武康大楼,黑石公寓等等……李婉仪家也住公寓,小时候到她家去玩,贺敏敏最羡慕她家里有抽水马桶。
上海男女谈恋爱,第一次见面都会互相试探对方是住在哪里的——是上只角还是下只角,是铁路南还是铁路北,在苏州河的南边还是北边?
一般来说,上下只角极少通婚,铁路南北更宛如天堑。骄傲的“城里人”坚信,过了铁路统统都是乡下。
至于居住着大量盐城、泰州移民的苏州河北面更是被人污蔑为“苏北”“江北”,这里的小伙子根本没有资格肖想“上只角”的“正宗上海小姐”。
当年贺敏敏的哥哥贺健娶了家住杨浦区定海路的魏华,一度让贺家姆妈非常郁闷,觉得非常丢脸。凤英阿姨甚至扬言,说她宁愿女儿嫁给外国人外星人,都不可以是“下只角”的“江北人”。
“九号楼……绿宝石?”
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