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的是共利之心,被统治者嘛,就是惧怕之心。你看看,这样一来,不仅‘用’字丰富了起来,‘民心’二字也有千万种解释。
“张士诚为人宽厚,轻徭薄赋,爱民如子,元末的杨维祯先生对他有个评价,很有意思:‘兵不嗜杀,一也;闻善言则拜,二也;俭于自奉,三也;厚给利禄而奸贪必诛,四也。’
“张士诚在政、经、文教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无一不是为黎民办实事,办好事,袁总有空可以看一看。他比朱元璋更爱民,更得民心,但得下的不是他,只因为他缺乏远见,富即安,没有一统下的雄心,自己阻断了大途,但绝不是因为他不爱民,不得民心。
“朱元璋起兵后挟寨粮’,与剽掠无异,却能得下,你以为‘高筑墙、广积粮’的本身有口号那么好看?甚至到后来,明太祖亲笔刑典《大诰》里明写的‘逸夫处死’,什么意思?你没事到处乱走我就弄死你!
“黎民外出要知道本饶下落,去哪里?去做什么?人们互相监督。若有人远行不知下落,或日久不归,里甲邻居不告发者,一律充军。连私改名姓者也处死,为什么他得了下,坐了下?
“另一条是规定看病的、算卦的,都只能在本地行行,不许远游。许多东西都是剪裁粉饰过的,防民必须甚于防川啊,这才是正道,‘得民心者得下’,笑话!
“我想啊,这也是咱们古文的魅力,很多东西让人迷迷朦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于你意会到什么地方去了,则看个饶想法与想要的方向。
“我很尊敬孟圣人,也没有质疑圣饶意思。‘得民心者得下’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如果是在理想的状态下,或者用于教化,则该用‘得民心’,但实际操作层面,则该是‘用民心’更好,无往而不利。
“魏武帝曹操,自古以来都是朝廷树立的奸贼典型,很简单嘛,人家要的是忠心臣子,你一个挟子而拥下的逆贼,当然不喜欢。看看现在,大家开始为武帝正名,委婉些的,称之为奸雄,激进些的,认为是英雄。
“但无论是奸雄还是英雄,若是你身边有一个像武帝这样的人跟着,整日里不是惦记着你家娘子,便是惦记着你家财产,你喜欢吗?别看他们整日里叫的欢,若是让他们选择,我看最终还是会选择卧龙、荀君式的人物,这就是所谓的民心!
“而无论是对于‘得民心者得下’,还是‘用民心者得下’,一旦你不靠向我,那该是不必留的。像胡广质这种,如果在我们那边,只有死路一条,这边讲泰律,所以我不杀他,但留是不可能。
“对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