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红深知,市场的需求瞬息万变,如果想要长久地占据一席之地,必须不断推陈出新。
于是,她建议王保英成立一个专门的市场调研组,深入了解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对于织布产品的喜好和需求趋势。
王保英也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很快就挑选了厂里几个头脑灵活、善于交流的年轻人组成流研组。
他们奔赴周边的城市和乡村,收集了大量的一手信息。
根据调研结果,织布厂开始调整产品结构,推出了一系列更符合当下时尚潮流和实用需求的新品。
比如,针对不一样的城市友谊商店消费者,设计了色彩鲜艳、款式简约的现代风织布饰品;对于农村市场,则侧重于生产结实耐用、价格实惠的家纺用品。
这些新品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市场的广泛欢迎,订单量持续攀升。
然而,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原材料的供应开始出现紧张局面。
王保英利用自己在商业圈的人脉,四处打听可靠的原材料供应商,但由于当时整体的物资供应情况并不宽松,寻找合适的货源变得异常艰难。
就在姐妹俩为此发愁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王保英在与一位外地商饶交谈中得知,在距离他们不远的一个县城,有一些型的纺织原料加工厂,虽然规模不大,但产品质量尚可,而且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一直苦于找不到稳定的销售渠道。
王保英立刻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解决原材料供应问题的契机。
首先从初始步骤就大大滴减缓了织布厂的生产周期,毕竟人家靠机器,他们靠的是人力。
从舒适度上来,机织布确实没有纯手工织出来的穿着舒服,但是……既然都到了这个份上,她们也该搞些新鲜玩意儿出来了。
当然了,纯手工的布料还是会继续生产,只是供给地方不同,好东西自然是要卖上一个好价格的……
……
……
她和王保红迅速赶到那个县城,与当地的加工厂进行了深入的洽谈。
经过一番艰苦的协商,最终达成了合作意向。
这些加工厂不仅能够为织布厂提供稳定的原材料供应,而且价格相对合理,在一定程度上还降低了生产成本。
解决了原材料的问题后,织布厂迎来了一段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但王保红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她始终关注着厂里工饶生活状况和福利水平。
随着厂里利润的增加,她积极向县商业局的领导们提出自己的建议,提高工饶工资待遇,改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