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招待客人,又让全家人向武媚娘二人见礼。
武媚娘已用过膳,本想推辞,孙思邈却朝她打了个眼色,低声道:“殿下,有些地区的风俗,若是拒绝主人好意,便是对主人不尊敬。”
武媚娘知他见多识广,点点头,不再反对。
里正一家一共七口人,老里正夫妻,两个儿子,长子结了婚,生有一儿一女,次子却还未娶妻。
趁着妇人们做饭的功夫,孙思邈和武媚娘坐在正屋里,向老里正打听情况。
孙思邈笑道:“老郎君,您平日睡眠可还好?”
老里正笑道:“人老了,哪里还睡得着,闭着眼躺着罢了。”
孙思邈笑道:“那早上起的早吗?”
老里正道:“哎,寅时就睡不住了,去田舍里忙活一阵,还更有精神嘞!”
孙思邈笑道:“你们家男丁旺,田肯定多,平日很忙的吧?”
唐朝一名成年男子,分配一百亩田,其中二十亩桑田,八十亩耕田。
老里正家三口男人,也就是两百多亩耕田。
看起来田很多,然而古人是轮耕,通常三年轮一次,老里正一家相当于一年只耕种八十亩,还要一分为二,一半春耕,一半秋耕。
所以一家人每次耕田,只需要忙活四十亩田。
这个时期的人是广种薄收,耕田不像后世那般繁琐,耕耕地,撒撒种子,除除草,施施肥就行了。
里正一家,一年纵然能收获八十亩,产出其实也并不算太多,大概能混个小康左右。
只有一丁的家庭,一年收获二十多亩,也就是普通的平民水平,能够吃饱喝暖,但遇到灾荒,就需要朝廷救济。
“忙是忙,却不是耕自家的田,替别人耕种罢了。”里正长子哼了一声。
老里正皱眉道:“大郎,不许乱说。”
孙思邈和武媚娘对视一眼,眼中都有些诧异。
他们之前寻访村落时,也遇到过有村民成为佃户的情况,然而只有少部分,都是村里最贫穷的一帮人。
这还是头次遇到里正都成为佃户的情况。
“老里正,您家的田产,难道卖给别人了吗?”
老里正面色有些不太自然,咳了一声,喊道:“他娘,饭还没有煮好吗?”
“快了。”
武媚娘见老里正避而不谈,目光一转,朝里正长子道:“我们从长安过来,听说朝廷正在进行田制改制,没有田地的良民,可去官府报备,很快便能分到田地,郎君可知晓?”
里正长子被武媚娘望着,顿时有些晕乎乎的,说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