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奏章并不多,按照经验,李治一个时辰内,就能全部处理完毕。
然而当他翻看到一份阎立本的奏章时,眉头皱了起来。
他缓缓起身,踱步离开了甘露殿,沿着千步廊,一路向北而行,脑中思绪纷飞。
距离他离开长安城,只剩下一年左右的时间了。
随着这个时间临近,他渐渐感受到一些令他不安的征兆。
就比如阎立本刚才的那份奏章,他提议给太子李弘加几个老师。
像这样的奏章,最近已有好几份了。
要么提议弹劾东宫某一位属官,要么提议给太子增加老师。
表面上似乎是为太子好,其实是太子最近让大臣们不大满意,他们不敢直斥太子,只能将矛头对准太子身边的人。
群臣不满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质库所的事。
这事李治也知道,因李弘过于仁厚,下令返还那些抵债不还之人的抵押物。
结果没过多久,其他人得到消息,都去质库所借物不还。
这种情况下,用不了多久,质库所就会无法经营。
李弘毕竟是个孩子,也许慌了神,赶忙下令,超过时间不还之人,抵押物不再返还。
治理天下,最忌讳朝令夕改。
李弘这种行为,不仅让大臣们不满,连百姓们也不承情,民间风评,瞬间转坏。
这本是一件小事,孩子性格天真单纯,况且李弘从小就比一般的孩子善良。
然而李弘毕竟是太子,这件事又发生的太过突然,令李治觉得不对劲。
储君原本就是一个高危职业,任何有野心的人,都会盯着这个位置。
要么是想抢夺这个位置,要么是想通过对付储君,引起朝堂混乱。
历朝历代,被废掉的太子数不胜数。
远的不提,就说开唐以来,太子李建成、太子李承乾,都没能落到好下场。
就连李忠也是个刚刚被废的太子。
所以任何事情,只要与太子产生关联,背后很可能就没那么简单。
眼下有他在,他还能帮李弘顶住这些大臣的压力,让李弘不受此事影响。
然而一年之后,他离开长安,又遇到类似的情况,李弘是否还能承受住朝野的压力呢?
这一刻,李治深切体会到一个父亲的无奈。
他已隐隐察觉到,长安城平静的水面之下,有一股势力,已经将矛头对准了李弘。
李治虽有怀疑对象,却并无任何证据。
况且此事很可能牵扯到他其他儿子,让他心中非常烦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