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禁苑点兵
二月时节,一缕春风从南方吹来,万物复苏,草木发芽。
天空阳光明媚,万里无云,自永徽十二年以来,还是头一次有这么好的天气。
禁苑东侧,最近新建了一座卫署,出饮马门,渭水南侧,则是一大片营帐。
驻扎在此处的便是李治新建的羽林卫,又被称为北衙禁军。
北衙禁军的前身,名为元从禁军,当初跟李渊一起从太原起兵。
李渊建立大唐后,饮水思源,不忘这些老兄弟,将他们留在皇宫北面屯营,命他们子承父业,永享尊荣。
故又被称为父子兵。
然而这种承袭方式,导致元从禁军的战斗力很快降低。
太宗时期,改革了元从禁军,用征幕之法,扩充至三万人,强化了这支军队的战斗力,置为左右屯营,名义上隶属屯卫,其实单独成军,只听命于皇帝。
后来李治继位,长孙无忌将左右屯营彻底并入左右屯卫。
屯卫是南衙十二卫,需要受宰相节制,这相当于增强了宰相的权力,削弱了皇权。
如今李治重建北衙禁军,便是对皇权的再次加强。
李治是去年契丹之战后,下令组建北衙禁军。
军士们皆是从各折冲府抽调的精锐,直到今年初,才终于全部从各地奔赴长安述职。
这虽是一支新军,但军中全都是些多战老兵,协调性还需要磨练,士兵个人的战斗力,却极为强大。
这是李治第一次检阅这支人马。
此时五万士卒,根据地域,分成二十个军阵,站在渭水南边的空地上。
李治骑着马,在薛仁贵、萧嗣业、王及善的陪同下,穿行在方阵之间,检阅各个军阵。
这二十个军阵并非杂乱组成,而是由分属十道的折冲府抽出。
虽都是精锐,其中亦有区别。
比如其中有八个军阵,都是从关内道的折冲府中挑选而出,个个身材挺拔,体魄雄壮。
能与他们相提并论的只有河北道的军阵,虽只有三个,但气势惊人,身材虽不如关内道强健,身高却要高上少许。
与这两道相比,其他道精锐则要稍微逊色一些。
尤其是江南道、淮南道的两个军阵,身材倒也强健,只是身上缺少一股气势,在十道之中垫底。
这也没办法,他们呆的地方承平已久,并无外敌,没什么上战场的机会,气势自然要差一些。
剑南道士兵身材虽矮小一些,士气却毫不逊色,一个个将眼睛瞪得和铜铃一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