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去处理了。
此时距离正日只有两天,他需要翻阅各地送上来的考评,决定明年的人事变动。
许敬宗既然疯了,礼部尚书便空出来了。
李义府也牵扯到这次的事件中,袁公瑜四人就是他提拔的。
虽然根据袁公瑜的供词,他并未参与此事,但他依然有很大的责任,宰相肯定要罢免。
如此一来,中书令空出来一位,需得另外选择新的中书令。
这都需要他仔细斟酌。
经过两日忙碌之后,时间终于来到了正日大朝会。
一大清早,群臣便在朱雀门外聚集了。
皇帝就像一颗压舱石,当他回到长安后,朝臣们一下子就有了主心骨,再无前几日的焦躁。
东宫的案子已经交给大理寺审问,也没有人再去多关心。
大臣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切身利益,年终考评!
这几年,朝局纷乱,拥武派、世家派系先后失势。
只有清流经历一场小挫折后,又再慢慢起势。
自从刘仁轨被罢相后,徐孝德听从上官仪的建议,取消了清流的聚会。
大家都保持着距离,在朝中的形势反而更好了。
徐孝德已经坐稳了吏部尚书,刘仁轨虽在营州,在朝中的威望却不降反升,一日高过一日。
上官仪这次跟随皇帝出巡,被封为黜陟使,沿途办了很多事,深受皇帝器重。
前几日,便有许多人都在讨论,李义府被罢相后,将由上官仪取代。
直到昨日,徐孝德那里传来确切消息,皇帝已经拟好旨意,拜上官仪为中书令。
正因如此,当上官仪的马车停在朱雀门外时,便有一大群朝臣围了过来。
原来的宰相李义府,却已经无人问津,一个人站在角落处,默默望着被群臣围住的上官仪。
上官仪与众人寒暄之后,来到徐孝德身边,拱手笑道:“恭喜徐公,令郎不日就要调回长安。”
徐孝德的儿子名叫徐齐聃,当年在东宫担任教习。
后因徐槿升了婕妤,徐孝德升为吏部侍郎,徐齐聃主动请旨外放。
他在地方上政绩斐然,风评极佳,皇帝已经拟旨,将他调回长安,充任礼部员外郎。
徐孝德拱手笑道:“也要恭喜上官兄拜相。”
两人寒暄几句后,徐孝德问起刘仁轨的情况。
上官仪笑道:“我在幽州时与他见过一面,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老刘气色比以前好多了。依我看呐,他这个营州都督,比宰相当的还舒服咧。”
徐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