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米苏拉小镇的麦克林家族故事。主角诺曼和弟弟保罗的父亲在长老会教派担任牧师,两兄弟从小就受到父亲严格管教。哥哥诺曼生性保守拘谨;弟弟保罗正好相反,带有反叛不羈的性格。
保罗小时候曾说长大要成为一位飞蝇钓渔夫,诺曼对他笑说事实上没有这种职业,保罗对于严厉父亲的管教方式十分不满,却没办法直接说出口或妥适沟通,紧张的父子关係始终让哥哥诺曼担忧不已。
生活在米苏拉小镇的人们有三大要事:工作、教堂及钓鱼。
因此两兄弟的父亲在他们还是小朋友而无法真正在河中钓鱼时,便严格教导他们「飞蝇钓」挥动鱼竿的节奏及方式,毫不马虎,甚至使用节拍器做为甩竿节奏的判准,简直是在训练职业钓手般严厉。
「飞蝇钓」是相当特殊的一种钓鱼方法:在鱼鉤的上头勾着苍蝇、飞虫等假鱼饵,利用具有韵律的甩竿方式拋出钓线,使鱼饵看起来像是飞在河面上的昆虫,诱使鱒鱼或其他食虫鱼类跃出河面而上鉤。整幅飞蝇钓的画面十分赏心悦目,搭配蒙大拿州既有的美丽山川景色,更凸显大自然的卓越之美。
桀驁不驯的保罗曾说自己永远不会离开蒙大拿州,颇令人感到意外;反倒是谨慎内向的诺曼去了新罕布夏州念大学并取得优异成绩,准备担任教职。此外,保罗长期和父亲有着矛盾情感,使得保罗长大后更加狂放不羈,对儿时管教方式耿耿于怀,经常闹事而出入警局,使得身为兄长的诺曼非常担心弟弟总有一天会出事。
保罗在哥哥诺曼隻身在外求学期间,凭藉自己的天赋,创造出新的飞蝇钓方式,挥竿、甩线、放绳的韵律及手法,都与父亲教导的大不相同,隐约暗示对父亲严格教养的一种反抗,渴望自由却又不愿离开自己深爱的家乡,更无法脱离原生家庭的羈绊,这种天才般的个性,倘若没有适正的导引或情感宣洩出口,非常容易导致一种自我毁灭的倾向。
1920年代初期的美国社会相当封闭,各种阶级划分充斥在日常生活之中。
片中时常提及长老派教会、浸信会教徒的区分等等,就是一个例子。诺曼的亲密女性友人洁西是白人浸信会教徒,但是保罗的女友却是原住民印地安人;人们也会用传统姓氏来区辨一个人的原初来歷。这些既存的保守社群价值未必直接带有歧视,却给诺曼家族的信仰价值带来影响,更对保罗產生莫大衝击却无法改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