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番包拯能来参加应天府书院的入院考试,也是刘筠建议他出来见见世面。
就当是游学一番。
自唐代始,或者更早,读书人就意识到,万卷书固然长才博学。
万里路,更加开拓一个人的心胸和见识。
诸如李白、杜甫等等许多诗人都在路上。
说到底,路上的学问,也不比书中更少。
至少在路上被骗,你光看书是没法感同身受。
反倒会笑骂被骗的那个人当真是傻逼。
说什么等自己遇到绝对不会上当受骗,但事实并不会如此。知识系统的学习和掌握,需要老师坐下来条分缕析地讲解。
可学问这件事,从来就不止于书本上的。
宋朝。
游学在士人中盛行一时。
国子监、太学都是老师和学生爱去的游学之地。
宋朝的私学。
如果有一个知名老师就是有一个金字招牌,能招来许多游学士子。
而地方官学有田地做为经济来源,专门设有游学者使用的宿舍,去好的官学既可以学到知识,又可以交到朋友,住处也不用操心。
所以就算范仲淹早年间生活贫苦,那他也是挎剑前往洛阳、湖州游过学,“取胡瑗教人之法以著为令”,增长自己的见闻。
士人未第时的学习生涯,“游学”是一个重要的过程。
范仲淹自行游学的方式更为普遍,尤其是父祖没有官位的学子更是如此。
至于出身官宦家庭的,更多是被送出去拜入名人门下就学。
属实是家里早早就给铺好了路。
整个大宋最主要的游学之地,主要是抛去北京(大名府治元城县)的另外三京。
河南府西京(洛阳),应天府南京(商丘),开封府东京。
其中东京游学最受读书人的欢迎。
因为各州举人到京省试,不仅路途遥远,贫士难以负担旅费,但是在京城拜师从学、兼差赚钱的机会较多。
因此举子僦居京城待试者,自唐以来即相当普遍。
不仅能增长见闻,增加中进士的机会,还能解决自身温饱问题。
若是有朝中官员想要提前发掘潜力股,兴许在考试前就招他为婿。
包拯感慨着自己这番游学的幸运,宋煊则是咪咪的叫着小猫。
不得不说这只猫挺好的,没有应激,也没有跑到床底下躲着不出来。
当真是胆大活泼,尤其是电量足,一直喵喵叫尝试与宋煊建立有效沟通,不去睡觉。
宋煊心情大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