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爹去世,书院又陷入了没有资金支持的情况。
还得是本地富商曹诚掏出数百万钱和上千卷藏书。
历时两年建造屋子一百五十间,再次扩大书院规模,同时也遭到了真宗皇帝的奖赏。
应天书院再次名声大噪。
如今晏殊为啥要让范仲淹来做书院的掌教。
一个是看重他的人品,在一个戚舜宾岁数也不小了,再加上他的金主曹诚去世。
如今书院又陷入了资金困难的地步。
别看书院招收如此多的学生,但不会向学生收费。
全都靠着历代学长当官后,手头宽裕捐赠一些,或者本地富商捐赠一点。
但是目前而言,他们的捐助对于书院这点钱,简直是杯水车薪。
别说扩大规模,很难持续再办下去了。
夫子们的薪水还拖欠着呢。
好在是靠着晏殊的关系,搭上官府的线,能够获取一些拨款。
戚舜宾也不会搞钱。
他爹当官去,他就一直在操持书院。
纵然曹诚家底丰厚,也撑不住这么多钱财投入。
如今曹家已然落魄了。
办学又是一件很费钱的事。
当应天府知府晏殊提出要求并答应筹措资金后,戚舜宾很痛快就让出了书院掌教的位置。
这个家谁来当,都都得头疼。
没钱,什么事都办不了的。
教书育人的夫子可以忍受拖欠薪水,但总归是能发的。
但是你书院让别人干活,工匠们也是需要赚钱养活一家老小的。
凭什么不给他们工钱?
二十年前建造的一百五十间房屋,也是到了该修缮的时候。
但书院的账上并没有多少钱了。
不少房间漏风漏雨。
时间还早。
包拯带着宋煊去参观自己分得的宿舍。
里面是两个通铺相对,总共住了八个人。
屋子里的地面并不是石板铺成的,而是黄土地。
兴许是多年学子们的踩踏,已然全都变黑。
地面早就变得的坑坑洼洼的了,但出奇的硬!
放个书桌都放不稳,当然了宿舍也不是学习的地方。
不少学子一到晚上都不会学习,毕竟还要浪费蜡烛。
宋煊随即扫了一下,比大学宿舍差了太多,冬天还好,大家可以聚在一起相互取暖,但是夏天就遭老罪了。
屋子里弥漫着热气,宋煊倒是也没进去看,站在门口一览无余。
此时屋子里只有两个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