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华侨抗日
一晃,又是半年过去。
淞沪会战,终究还是中国一方战败了。
别看日本只有6000多万的人口,但在军国主义化之后竟能够动员了足足150万人。
愣是在华东地区顶住中国攻势之后成功的反推了过去,而东北,华北方面军丝毫没有调动,甚至还能在北方双线开战,同时再打上一场华北会战和太原会战。
这份动员能力,是远超过国内军中那些人的想象的。
国军也才202万人啊!
这还是打了几十年的内战打出来的,而且其中多一半都是不堪大用的杂牌军,真正能上得了战场,主动进攻日军的,绝对不超过100万。
换言之人口超四个亿的中国军队,即使是在人数上,与日军相比也并没能占据多大的优势。
这样的军民比例,这样的动员效率,让国府的上上下下都有些懵了,毕竟军国主义么,大家此前对这个都缺少一点概念。
事实上,郑毅很清楚的知道这都不是日本动员能力的极限,甚至上限。
要知道他印象中,日本人在二战后期军队总数是达到过715万人的。
算上那些已经伤亡了的,差不多两百万,也就是日本一个6000万人口的国家,竟将差不多九百多万的士兵扔向了战场。
说白了,除了女人,老人,小孩,男人中恐怕除了必要的军工产业工程师,全上了。
鬼知道这社会是怎么维持的。
而反观中国,抗日战争作为被动防御的一方,最最极限的动员能力也就500万。
再多就养不起了啊,这还是有国际援助的前提下。
这就是工业国和农业国之间犹如鸿沟一般的巨大差距,武器装备不如人,训练情况不如人,这都罢了,甚至连暴兵,人数上,也真没太大优势。
当然,中国的人力池更加充沛,而且本土做炸,死了后面也还能续,一个士兵倒下去,下一个士兵还能补上来。
这可能,算是个凄惨的优势吧。
老实说,郑毅可能才是眼下对两国之间到底有多大差距,认知最清晰的一个。
差距,真的是太大了。
而且和历史上一样,因为淞沪会战打得实在是太狠,国军的精锐都拼光了,而且确实是有些人因为这一仗,打得那么猛都打不赢,绝望了,选择了所谓的曲线救国政策,国府内部也事实上分裂了。
这样的情况下,明眼人其实都能看得出来,南京肯定守不住了,区别无非就是国府高层到底会输死抵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