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
什么时候子弹,炮弹都打光了,什么时候南军这边就撤。
日军什么时候感觉到对面的阵地没有子弹了,就试探性的上前,确定南军真的撤了,就向指挥部报告,说他们已经占领阵地啦。
这,其实也是日军作为一支二流军队在实战中的最大缺陷:散不开。
大规模作战时,经常搞出集团性冲锋的事儿,但是真要是散开了小规模作战,鬼子的小队,乃至中队的战斗力和战斗精神往往就会直线下降。
也会变得怕死,偷懒,应付事儿。
能和上峰交差就行了,拼什么命啊。
当然了,日军如果不上前冲,或是对射的话南军就算是信仰射击也不会开枪,所以日军往往也会跟南军进行一定的对射,至多也就是南军射得多一些,而日军射得稍少一些。
还起到了浪费日军子弹的作用。
毕竟槟城能自己制硝,南洋本身也盛产铜矿,子弹并不贵。
反倒是日本,在眼下的这个石油禁运的环境下,日本的硝酸产量其实是很紧张的。
除了少部分运气不好的士兵会被流弹所伤之外,双方伤亡都很小,都是带着头盔的,直接被打死的也是凤毛麟角。
整个北大年地带,乃至整个克拉地峡这边,所有的阵地都是较小的小阵地,特点就是小而密,每个阵地、山头都不会超过一百人,通常也就是二三十人的样子。
一开始的战略就是拖么,模仿的是三国时代的陆逊,玩的就是连营。
日军每天能同时攻打大概十几个阵地,快的阵地也要打一整天,慢的阵地打两天,三天,乃至一个礼拜甚至更多也都是很正常的。
推进的速度宛如龟速。
当然,虽然慢,恶心,也墨迹,但日军确实也是在以一天拿下两到三个阵地的速度在向前前进着的。
陆陆续续的,也已经有南军直接往哥打巴鲁撤退了,郑毅甚至将驻守于仰光的陇耀给调过来,就是为了接应这些撤回来的将士。
直接堵在了哥打巴鲁港与当地的日军进行野战交火,以确保南军撤退时不会受到两面夹攻,而且物资还能基本畅通的从亚罗士打和吉隆坡进行运输。
然而再如何慢的龟速,打了两个多月,差不多也已经打到北大年的城外了。
围着城区,日军火炮轰,飞机炸,而后又直接喊话逼降,对城去以一个三面合围的姿势排兵布阵,搞起了为三缺一那一套,却是将撤退的道路给他们留了出来。
说白了,日军打到现在也已经完全看破南军的打算了,根本也不打算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