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了。
暹罗这地方比较特殊,华人在社会上的商业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基本充当了军队手套的这么一个角色,潮汕商会的几个大富商,都跟军队的各个高层有联系。
因为南盟崛起,和吴爱华的缘故,这个时空里的潮汕富商,和暹罗军方的高层更多的还是一个平等合作的关系,而且暹罗也确实称得上是南盟的势力范围,各个阶层都被他们渗透得很深。
为了发展经济,也为了进一步的建立合作,这才有了这么个东西,它并不是直营的,而是采取加盟的模式,由军方中的实权大佬们进行投资,潮汕商贾负责管理。
除了加盟费用之外,土地,营业执照等都是军方大佬们搞定的,潮汕商会则负责在地皮上将其盖起来就行了。
当然,一般负责实际经营的都是华人。
这里面贩卖的工业类商品大部分都是南盟生产,没有关税,运过来之后集中就卖了,仓买一体,因此成本十分低廉,比外边的商品要便宜得多。
曼谷这边,还是有一定的工业基础的,有些简单的工业制成品,日后都要陆陆续续将工厂搬迁过来,在暹罗这边本地开办工厂来进行委托生产,做来料加工,到时候贴个“南洋大百货”的商标就行。
毕竟南盟不可能真的生产百货,现在这里面这些商品虽然名义上都是南盟的,但实际上里面有大部分的商品都是南盟这边从美国买了贴牌的。按照郑毅的说法,这东西现在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抢占先机,跑马圈地,给人留下一种南盟什么都能生产,而且质量很好的印象。
战后大萧条时期,除了美国之外全世界几乎都陷入了产品极度紧缺之中,只要有产品,不管质量好坏都不愁卖,更何况这种仓储式商品成本还低。
因为跟暹罗军方深度勾结,相比于其他国家的商品还有关税优势,只要先建立一个“南洋大百货”什么都卖,产品质量好的初始印象,以后再慢慢来么。
南盟接下来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将这里面所有贴牌的美国货,一样一样的实现自产,代产,不需要全都产在槟城或者新加坡,马来亚,暹罗,婆罗洲,哪都行,哪里合适产哪里。
到时候暹罗这边的代工厂,依然还是采取军方占大头,潮汕商会占小头的模式,反正来料加工么,原材料用的都是南盟的。
至于生鲜类的产品,主要是水果和稻米,如今是暹罗出口产品的主力,也可以先汇集在这类商品馆,从商品馆的渠道再统一卖给南盟的进口商,换来的南盟币则可以直接跟南盟购买各类百货商品。
大家都省事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