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南盟的致命缺陷,法国的不败之胜?
“嘿,听说了么,槟城那边,说是咱们京族人也是南洋华人的一部分。”
“真扯,咱们京族人是京族人,华人是华人,根本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种族。”
“可是我听说,槟城那边的南洋华人,当兵作战期,顿顿都能有肉吃,而且每个月都给好几十法郎呢。”
“真假?顿顿吃肉?那岂不是跟法国老爷们一样了么?”
“我们家倒是接触过一个暹罗那边的亲戚,据说那些南边的华人啊,日子过得真跟法国老爷差不多,好吃好喝的,他们那边,人人吃肉,月月换新衣,还有那印度人,马来人做仆从伺候着呢。”
“那要这么说的话……好像咱们京族和华人,确实是渊源不浅啊。”
“什么叫渊源不浅,我学过华文,华语和咱们京语有多一半的词都是相近的,跟特娘的广西方言压根就没什么区别。”
“对,郑先生说得没错,咱们京族就是特娘的南洋华人,娘的,弟兄们,敢不敢跟我干票大得,把白人长官给毙了,去河内投奔颜市长去。”
“好,干了!”
类似的对话在越南的伪军中传得到处都是,几乎每一个伪军在知道了郑毅承认他们京族是南洋华人之后都有些难以抑制内心的躁动。
说白了这玩意本质就是一种颜色革命,这个时代虽然没有互联网,甚至是电视都没有,大部分的京族人也不识字不能看报纸。
然而说到底越南的地理位置与南盟确实是没有多远,南洋华人之间本来就是相通的,南盟的情况很多人都是了解的,而且信息不畅的时代,人们也普遍淳朴。
说白了就是说啥都行。
再加上南盟方面定下基调之后也是有意传播,自抗日结束之后情报部门再次出手,以极其迅捷的速度创建了“自由京族之声”,着重的忽悠京族的民众,南盟的生活是如何如何的好,南洋的华人普遍都能过上怎样的生活和好日子。
要知道南盟是极其重视部队中的媒体部队建设的,柯达的分工厂就在槟城,大量代表了南盟生活的照片,乃至于地下电影,特意为其拍摄的宣传电影,抗日时代的电影,不要钱一般的通过各种渠道开始渗透越南。
如果真的是正常的民族国家,那么这一套叙事自然也不可能传播得这么快,毕竟叙事的本身还是很牵强的,民族文化对于外部文化入侵往往也都有着本能的护城河。
然而这个时期的越南,是纯纯的法属殖民地啊。
至少在大多数受法国人控制的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