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袭登州
1632年7月18日,登州。
大明洪武九年,为了保卫作为海路枢纽的登州城,免遭当时较为活跃的倭寇和高丽海盗袭击,便在前宋时期供水师战船停泊的刀鱼寨基础上,建造了一座设施更为完备的要塞,是为登州水城,又名为备倭城。
万历二十年,日本入侵朝鲜,出于防范日本可能从海上发动的大规模入侵,当时大明整个沿海地区都开始大规模整军备战。
在这期间,登州水城也迎来大规模的改造,除了原本的夯土墙改为夯土包砖外,部分明初城墙的墙体也进行了加固加高。
至崇祯时期,随着西法党重要成员孙元化担任登莱巡抚入驻登州后,在数名蚝镜佛郎机人的指导下,模仿欧洲棱堡样式,给这座水城增建了数个突出城墙的炮台。
这些突出的炮台不同于传统的马面瓮城,它们有着多角度的交叉火力布局。
在登州港内,不仅有几乎封闭的船舶停靠点“小海”,而且在港外还有一道人工修筑的防波堤。
从军港的角度来看,登州水城防御力还是较为严密的,并且还是一个天然的深水停泊点。
不过,该水城面向西南两面的陆墙部分,就有些差强人意了。
陆墙东段曲折的城墙,早年为万历年间修整时新建,而西段和南段振扬门段墙体,走势较为平直工整,是比较典型的明初时期风格。
这种风格的城墙虽然看起来较为规整美观,但是这种城墙无法营造交叉火力,加之水城这两段城墙也没有建造敌台和马面,使得该段城墙本就简陋的防御更是大打折扣,堪称整个登州水城的“阿喀琉斯之踵”。
半年多前,李九成、孔有德等叛军一部,正是通过南端振扬门攻破的水城,然后与耿仲民打开主城城门相配合,继而陷落了整个登州。
初时,为了堤防朝廷围剿大军从海路突袭,叛军于水城部署了超过两千人的部队,以确保自己的后路安全。
水城的海门建造的也极为狭窄,仅十几米宽,算是易守难攻。
考虑到这个时期北方主要使用的舟船多为一些较为细长的沙船,因此这个宽度倒也能够让这些三十多米长、几米宽的大船通过。
若是朝廷水师想要突入水城,只能一艘一艘地逐次驶过这道狭窄的水门,从而给叛军留下充裕的防守反击时间。
当然,若是朝廷水师想要封锁登州港,也只需要堵住水城海门,便能令叛军无法驾船遁海逃逸,使其成为瓮中之鳖。
叛军首领李九成、孔有德、耿仲明等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