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海军舰船在装备了类似的爆破弹后,可以完虐任何海上之敌。
只要寥寥数发爆破弹击中敌船,便能迅速引燃木船及附着的风帆,让对方船只立时变成一支巨大的海上火把。
哪像现在,海上敌我之间依靠实心弹互相对轰,若非正好击中对方船只水线部位,哪怕激战一天,也未必会有任何战果(比如,1652年8月26日,英荷普利茅斯海战,尽管战斗非常激烈,但一天下来双方却未有任何船只被击沉或被俘)。
关于爆破弹,其实早在大明万历时期于军中有少量装备。
是时,大明官军将其称之为“开弹”,江浙福建沿海水师船上使用铁壳爆破弹对抗倭寇。
不过,这种“开弹”引信可靠性极差,经常是打出去后,变成哑弹,主要用于近距离攻击。
而在欧洲,这个时期,荷兰和瑞典军队也曾尝试过铸铁爆破弹,但因频频发生炸膛事故而最后选择放弃。
其实,以现在的铸铁技术和引信技术,若是想要“认真”研发制造,也不是不能弄出能“响”的爆破弹。
欧洲部分国家,如英国、瑞典就有能力生产出空心弹体,只是成品率低了点,而且弹壁厚薄不均,爆炸时造成的威力不是很大。至于引信技术,一般是采用松木管或芦苇管填充缓燃火药(混合硝石和硫磺粉末),长度约5-8厘米,燃烧时间定为8-15秒。
对了,这个时期,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欧洲三十年战争中,已经有了零星掷弹兵,投掷的原始版手榴弹就是用塞满火药的瓦罐加简单引信制成的,用于扰乱敌方军队阵列。
同样的,因为缺乏精确的延时引信控制,不仅投掷时存有危险性,而且杀伤性也极其有限。
很多时候,“手榴弹”尚未投掷在敌阵便已凌空爆炸,或者落地后,将引信弄熄了,变成一枚哑弹。
新华军工所制造的爆破弹,以铸铁为原料,铸造时采用泥模法,弹体厚约15-20毫米,预留了引信孔。
使用黏土制作空心模具后,在上面浇筑铁水,并使其慢慢冷却,以减少应力。
为了与炮膛口径匹配,生产制造出来的弹体往往还要用木制手动车床进行细微车削修整。
在弄出合格的弹体后,将配置好的颗粒黑火药填充进去,约占容积的一半,剩下的空间则填充铁钉、碎瓷片或铅珠作为杀伤破片。
在弹体内部,用蜡纸隔离防潮,顶部用小木塞封口。
为了减少发射时的强大冲击力引发炮弹早炸现象,匠人们在火药与弹壳之间加入了软木屑或羊毛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